一個心竅都沒有通。語本《呂氏春秋.貴直論.過理》。後用「一竅不通」比喻人昏昧不明事理,或對某事完全不懂。 △「一無所知」。
01.元.張國賓《羅李郎》第一折:「阿,這老爹一竅也不通!樂歌錢是和小娘每吃酒耍子,樂人彈唱伏侍的。」 02.明.張景《飛丸記》第二三齣:「嚴家這個賤人,我到憐他溫柔窈窕,將他做個媳婦,他偏一竅不通,返排出許多架子來。」 03.《醒世恆言.卷三五.徐老僕義憤成家》:「這蕭穎士又非黑漆皮燈,泥塞竹管,是那一竅不通的蠢物。」 04.《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》第三六回:「譬如此刻叫我做生意,估行情,我也是一竅不通的。」 05.《文明小史》第四二回:「但是人數多了,自難免魚龍混雜,賢愚不分,儘有中文一竅不通,借著遊學到海外玩耍的。」
比喻人昏昧不明事理。貶義。&比喻人對某事完全不懂。貶義。
反義:無所不知
參考詞語:「一隙不通、不通一竅」
「一竅不通」及「一無所知」都有完全不知道的意思。
「一竅不通」側重於心智方面的不通達;「一無所知」側重於對具體事實的不知情。 |
一竅不通 一無所知 ○ ㄨ 他固執到∼,簡直勸不了他。 ㄨ ○ 你對他∼,怎可放心讓他負責這些事?
商朝末年,紂王沉溺酒色,設酒池肉林,不理朝政,殺害許多直言進諫的忠臣,導致國勢危在旦夕。紂王的叔父比干,是當時的賢人,他看到紂王如此荒淫無道,十分痛心,便勸諫他力圖振作,遠離酒色,造福天下百姓。紂王不聽,反而以賢人的心七竅皆通的傳說為藉口,要借比干之心來看看,便將比干處以挖心酷刑。孔子針對這段歷史,很感嘆地說:「紂王的心智如果有一竅可通,比干就不會死了。」由此說明,為政者如果心智昏昧不明,便是國家滅亡的主要原因。後來「一竅不通」這句成語,就從《呂氏春秋.貴直論.過理》中所載的孔子的這段話演變而出,用來比喻人昏昧不明事理,或對某事完全不懂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