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trl+K

搜尋方式

一觸即發

ㄧ ㄔㄨˋ ㄐㄧˊ ㄈㄚ
  1. 比喻情勢非常緊急,隨時會發生變化。
    [例]兩軍對壘,雙方都嚴陣以待,已達一觸即發的地步。

一觸即發

ㄧ ㄔㄨˋ ㄐㄧˊ ㄈㄚ
  1. 指箭已在弦上,一觸動就會發射。比喻很緊張的情勢或很危險的時刻。如:「兩軍對壘,雙方都嚴陣以待,已達一觸即發的地步。」

一觸即發

ㄧ ㄔㄨˋ ㄐㄧˊ ㄈㄚ (變) ㄧˊ ㄔㄨˋ ㄐㄧˊ ㄈㄚ

一經觸動就立即有所感發或反應。語或本明.李開先〈原性堂記〉。後用「一觸即發」比喻很緊張的情勢或很危險的時刻劍拔弩張

用法

無書證

比喻很緊張的情勢或很危險的時刻。

例句

  1. 用在「危急緊迫」的表述上。

辨識

近義:箭在弦上劍拔弩張

反義:相安無事

參考詞語:「有觸即發、觸而即發

「一觸即發」及「劍拔弩張」都可用來形容形勢非常緊張。

「一觸即發」衝突隨時會發生,側重於形容局勢的緊繃;「劍拔弩張」已在備戰狀態,側重於形容氣勢的逼人。

一觸即發 劍拔弩張 ○ ㄨ 這場貿易戰,大有∼之勢。 ㄨ ○ 雙方就這樣∼地對峙著,誰也不肯先讓步。

典故說明

「一觸即發」典源作「觸而即發」。指一經觸動而立即有所感發或反應,多用於感情方面。李開先,字伯華,號中麓,自稱中麓子或中麓山人,山東章丘人。他前後做官十幾年,罷官還鄉後,主要從事文學創作,是明代中葉著名的文學家和戲曲家。他以前認識一位前輩朋友張龍明。張氏曾私下託付他,將畢生之作〈原命〉、〈原性〉二文傳世下去。二十幾年來,他謹記於心。後來,在他的作品《李中麓閑居集.原性堂記》中記載:他有一間本來名為「面山」的屋子,有一次,來訪客人問他,為何不改稱原性」?李開先一聽,有感於和張龍湖的往事,於是欣喜地就把屋子改名了。他在文章中說他改屋名是本來內心即存有「原性」之念,被客人之言觸動而發,不知客人為何也和他有相同的見解呢?後來「一觸即發」這句成語可能就從這裡演變而出,轉用來比喻很緊張的情勢或很危險的時刻。

書證

  1. 這場貿易戰,大有一觸即發之勢。
  2. 波斯灣戰爭一觸即發,真叫人擔心。
  3. 抗議現場大有一觸即發,釀成流血事件的可能。
  4. 兩國各在邊境上部署重兵,形勢劍拔弩張,大戰一觸即發。
  5. 為了搶佔市場佔有率,低價促銷的風暴一觸即發,各通路商已做好不惜成本的準備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