「不修邊幅」,典源本作「修飾邊幅」,指修整布帛邊緣,使它變得整齊。比喻講究衣飾儀容或形式小節。語本《後漢書.卷二四.馬援列傳》。後反義轉用「不修邊幅」形容不講究衣飾儀容,或形容不拘形式小節。 △「妄自尊大」、「修飾邊幅」、「蓬頭垢面」
01.《隋唐演義》第九回:「殊不知我們開店生理,正要延納四方君子,況客長又不是不修邊幅的人。出言唐突,但看我薄面,勿深計較。」 02.清.查為仁《蓮坡詩話》:「談半村,字敬業,吳下人,工詩賦。修書內殿,因事維繫,鬱塞不得志,往往發之詩歌間。以酒自娛,不修邊幅。」 03.《儒林外史》第五五回:「他又不修邊幅,穿著一件稀爛的直裰,靸著一雙破不過的蒲鞋。每日寫了字,得了人家的筆資,自家喫了飯,剩下的錢就不要了,隨便不相識的窮人,就送了他。」
形容不講究衣飾儀容。&形容不拘形式小節。
參考詞語:「不事邊幅、不脩邊幅、不飾邊幅、邊幅不修」
幅,音ㄈㄨˊ。布帛、衣服的邊緣。不可寫作「輻」。 「不修邊幅」及「蓬頭垢面」都有儀容不整的意思。
「不修邊幅」側重於衣著不整;「蓬頭垢面」側重於骯髒不潔。 |
不修邊幅 蓬頭垢面 ○ ㄨ 也許是想成為藝術家吧!近年來,他變得∼起來。 ㄨ ○ 她失戀後,總是∼,再也提不起勁打扮了。
「修飾邊幅」原指修整布帛邊緣使它變得整齊,在典源中用來比喻講究衣飾儀容或形式小節。王莽兵敗後,馬援歸附據地隴西的隗(ㄨㄟˇ)囂,為其效力。這時公孫述在蜀地自立為王,於是隗囂派馬援去探察公孫述的實力。他和公孫述是同鄉老友,以為見面後會和前從一樣,親切的閒話家常,沒想到公孫述以接待臣子的禮儀來接見他,還要任命他為封侯大將軍。馬援看到這種情形,就對那些願意留下的賓客說:「現在天下勝負未定,公孫述不知殷勤的求取賢士,和他們一起圖謀爭奪天下,反而講究衣飾儀容和形式小節,這和土、木做成的偶像有什麼不一樣。這樣的人怎能長久留住天下賢士?」因而告辭回去,告訴隗囂說:「公孫述這個人的眼光像井底之蛙一樣狹小,又自以為了不起,你不如專心的對付東方的劉秀。」後來「不修邊幅」這句成語就從「修飾邊幅」演變而來,語義轉化成相反的意思,用來形容不講究衣飾儀容或不拘形式小節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