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trl+K

搜尋方式

以訛傳訛

ㄧˇ ㄜˊ ㄔㄨㄢˊ ㄜˊ
  1. 訛,錯誤。以訛傳訛指將不實的言論繼續傳播下去。
    [例]這件事在沒有證實之前,不要聲張出去,以避免以訛傳訛。

以訛傳訛

ㄧˇ ㄜˊ ㄔㄨㄢˊ ㄜˊ
  1. 訛,錯誤。以訛傳訛指將不正確的訊息繼續傳播下去。明.陸采《懷香記》第三五齣:「以訛傳訛,紛然流謗,使深閨知凶信必生悽愴。」《紅樓夢》第五一回:「這兩件事雖無考,古往今來,以訛傳訛,好事者竟故意的弄出這古蹟來以愚人。」

以訛傳訛

ㄧˇ ㄜˊ ㄔㄨㄢˊ ㄜˊ

訛,錯誤。「以訛傳訛」指將不正確的訊息繼續傳播下去。語本宋.王柏〈默成定武蘭亭記〉。 道聽塗說

用法

01.宋.俞琰《席上腐談》卷上:「世俗相傳女媧補天煉五色石于此,故名采石,以訛傳訛。」 02.元.高德基《平江記事》:「太伯有國,自號勾吳……越滅吳,子孫以國為氏,今吳中吳氏甚多。而語音呼魚為吳,卒以橫山下古吳城為魚城。方言以訛傳訛,有如是者。」 03.明.陸采《懷香記》第三五齣:「以訛傳訛,紛然流謗。使深閨知凶信必生悽愴,把他們戲耍,心驚魂蕩。」 04.《隋唐演義》第七一回:「閨閣之中,事變百出,掩耳盜鈴,誰人守著。可笑這些男子,總是以訛傳訛,把些銀錢,換一個牌坊,假裝自己的體面,與母何益?」 05.《紅樓夢》第一七回:「想因被世間俗惡聽了,他便以野史纂入為證,以俗傳俗,以訛傳訛,都認真了。」 06.《鏡花緣》第八一回:「掌紅珠道:『他這單子我們猜的究竟不知可是。倘或不是也說是的,將來倒弄的以訛傳訛,這又何必。』」 07.《三俠五義》第六五回:「原來就在橋下石頭上面刻的一把寶劍,上面有模模糊糊幾個蝌蚪篆字,真是耳聞不如眼見。往往以訛傳訛,說的奇特而又奇特?」

指將不正確的訊息繼續傳播下去。

例句

  1. 用在「不實傳聞」的表述上。

辨識

近義:道聽塗說

反義:言之鑿鑿

參考詞語:「訛以傳訛

「以訛傳訛」及「道聽塗說」都有隨便散播消息或言論的意思。

「以訛傳訛」側重於所散播的為錯誤的消息或言論;「道聽塗說」側重於所散播的為未經求證的消息或言論。

以訛傳訛 道聽塗說 ○ ㄨ 聽說彗星出現就會引起災害,長久以來∼,竟然有人信以為真。 ㄨ ○ 凡事都要實事求是,可不能隨便聽信他人的∼!

典故說明

「以訛傳訛」原作「訛以傳訛」。「」是錯誤的意思。「以訛傳訛」就是指將本來就不正確的訊息或東西,沒有加以辨正清楚,又一再地傳揚出去,以致離真相越來越遠。宋代王柏〈默成定武蘭亭記〉一文,論述書法名品〈蘭亭集序〉的版本源流,其中便有「訛以傳訛」一語。據王氏的說法,〈蘭亭集序〉為東晉書法大家王羲之所作,柔媚勁健,盡善盡美,為書法名品。其真蹟傳至王羲之七世孫智永,智永再傳於弟子辨才,為唐太宗用計取得。太宗得此真蹟後,唐初多位書法名家曾加以臨摹,其中以歐陽詢的最為逼真,被鐫刻石碑上。太宗死後,王羲之的真蹟殉葬昭陵,歐陽詢的摹本石碑則為契丹人所得,流落於定武。由於真蹟已不可得,故當時自以定武本最為珍貴。北宋慶歷年間,此碑在民間出現,歐陽修《集古錄》收有其拓本,然有數個版本,因為沒有經過深入考證,真正的定武本並未得到應有的尊崇,反被視為別本。熙寧年間,定武真本落入薛師正父子之手,為保有真本,薛氏父子大量拓印,以假亂真,流入世面的多為偽本,真本反而少見。宋室南渡後,眾人又據流於世面之偽本大量翻刻,「訛以傳訛」,終至真偽難辨,王柏以為這種現象十分可笑。後來「以訛傳訛」這句成語,就從王柏文中「訛以傳訛演變而出,指將不正確的訊息繼續傳播下去。

書證

  1. 她才訂婚,怎麼會以訛傳訛說她已經生了孩子?
  2. 這是三人成虎的事,必須辨明真相,以免以訛傳訛。
  3. 彗星即將撞地球?這是以訛傳訛的消息,不可深信。
  4. 這事關係人家的名節,千萬要慎重處理,不要以訛傳訛。
  5. 我向來要求眼見為真,才不會被以訛傳訛的傳聞所愚弄。
  6. 報紙以訛傳訛,報導了某位影星自殺的消息,讓該影星啼笑皆非。
  7. 聽說彗星出現就會引起災害,長久以來以訛傳訛,竟然有人信以為真。
  8. 他們以訛傳訛,說得活靈活現,於是普普通通的一股泉水變成救命神泉了。
  9. 近來報紙喧騰一時的影星緋聞事件,原來是以訛傳訛,根本就是誤會一場。
  10. 這塊石頭原只是塊石敢當,不知為何以訛傳訛,變成了具有神力的石頭公。

有提到「以訛傳訛」的條目