放低聲音,低抑氣息。形容說話恭順小心的樣子。語出宋.朱熹《童蒙須知.語言步趨》。 △「下氣怡聲」
01.《醒世恆言.卷三.賣油郎獨占花魁》:「若有短處,曲意替他遮護,更兼低聲下氣,送暖偷寒,逢其所喜,避其所諱,以情度情,豈有不愛之理?」 02.《醒世姻緣傳》第七七回:「但是向了人低聲下氣,稱呼他爺,然後問他,他自然有人和你說知所以。」 03.《鏡花緣》第五八回:「誰知我低聲下氣,恭恭敬敬,卻去吃他一個冷悶。」 04.《兒女英雄傳》第二五回:「張姑娘這纔把身子向玉鳳姑娘斜籤著坐了,未經開口,先和容悅色、低聲下氣的叫了聲:『姐姐。』只見姑娘把眼皮兒往上一閃,冰冷的一副面孔,問道:『怎麼樣?』」 05.《三俠五義》第一一一回:「魯英在旁,見柳青出言無狀,蔣平卻低聲下氣,心甚不平。」
形容說話恭順小心的樣子。
參考詞語:「低心下氣」
朱熹論學以居敬窮理為主,集宋代理學之大成。他專為尚未啟蒙的兒童編寫了《童蒙須知》,對於學童日常生活的衣服冠履、語言步趨、灑掃清潔、讀書寫字等言行舉止,都有嚴格的規範要求。其中在〈語言步趨〉篇中提到,為人子弟,要「低聲下氣,語言詳緩,不可高言諠鬨,浮言戲笑」。就是說:作人子弟,要尊敬長上,態度要恭順,聲音要柔和,說話要詳細緩慢,不可以高聲喧譁,誇張嘻笑。後來原文中的「低聲下氣」被摘出,成為一句成語,用來形容說話恭順小心的樣子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