走路時腳抬得很高、樣子顯得十分神氣。形容人驕傲自滿、得意忘形。#語本《戰國策.齊策三》。
形容人驕傲自滿、得意忘形。多具貶義。
用在「得意自滿」的表述上。
參考詞語:「足高氣揚、趾昂氣粗」
趾、音ㄓˇ。古稱腳或腳趾、今專稱腳趾頭、本句成語中之「趾」指腳而言、不可寫作「指」。
戰國時、齊國大臣孟嘗君到楚國為相、楚王送他象牙雕塑的床為見面禮、命登徒送去。登徒覺得象牙床太貴重、要是不小心弄壞了可賠不起、便央求孟嘗君的門人公孫戍想辦法阻止此事、事成後願以祖傳的寶劍做為答謝。公孫戍答應幫忙、便去見孟嘗君、勸他不要接受楚國的這個禮物、孟嘗君問他為什麼、他說:「您所到的小國、均敬仰您、信賴您、是聽聞您在齊國能解救民生貧困、使即將滅絕者得以存續。那些國家的傑出人士、都將國事囑託於您、是因為仰慕您的義氣與廉節。今天若接受楚國這個貴重的禮物、那麼其他您尚未造訪的國家要如何接待您呢?所以臣勸您不要接受這份厚禮。」孟嘗君聽了覺得有道理、立即接受他的建議。 公孫戍於是快步離去、但是還沒出門就被叫回來。孟嘗君問他:「你要我別收這份禮的建議是很好、但是你為什麼走路時把腳抬得那麼高?樣子顯得那麼神氣?」公孫戍說:「因為我有三件喜事、還外加一支寶劍。」孟嘗君問他說的是什麼、他說:「您有門下食客好幾百人、都沒人敢進諫、只有我敢、這是一喜;再者、我的諫言又獲得採納、這是二喜;進諫後可使您免於過錯、這是三喜。此外、登徒不願護送象床、他允諾:我如果幫了他的忙、便送我寶劍一把作為答謝。」孟嘗君問他是否收到寶劍、他說還沒有。孟嘗君不但要他趕快去把寶劍收下、還在門板上寫下:「能使我揚名、阻止我犯錯、縱然私下收受寶物的人、都請快來進諫。」 除了《戰國策》之外、時間較早的《左傳》已有「舉趾高」的說法。《左傳.桓公十三年》:「春、楚屈瑕伐羅、鬥伯比送之。還、謂其御曰:『莫敖必敗。舉趾高、心不固矣。』」說的是:鬥伯比覺得莫敖走路時腳抬得很高、顯得很驕傲、必定會失敗。不過、在《戰國策》中、除了「舉足之高」的用法又接以「志之揚」、語義較完整。後來「趾高氣揚」這個成語應該就是從《戰國策》演變而出、用於形容人驕傲自滿、得意忘形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