軍隊放倒旌旗,停止戰鼓。形容不露行蹤。語出《雲別傳》。後亦用「偃旗息鼓」比喻事情中斷或聲勢減弱。 △「偃兵息甲」、「鳴金收兵」
01.《三國志.卷三六.蜀書.關張馬黃趙傳.趙雲》裴松之注引《雲別傳》:「而雲入營,更大開門,偃旗息鼓。公軍疑雲有伏兵,引去。」(源) 02.《舊唐書.卷八四.裴行儉 列傳》:「突厥受詔,則諸蕃君長必相率而來。雖偃旗息鼓,高枕有餘矣。」 03.《資治通鑑.卷二六一.唐紀七七.昭宗光化二年》:「將攻沂州,先使覘之,曰:『城中皆偃旗息鼓。』綰曰:『此必有備,而救兵近,不可擊也。』」 04.明.徐復祚《投梭記》第一五齣:「聽我號令:偃旗息鼓如安寢,啣枚持口噤,兔脫莫留停,狙擊要詳審。」 05.《初刻拍案驚奇》卷三一:「吾向已說過,但當偃旗息鼓以應之,彼見我不與他敵,必不亂攻。切記不可交戰!」 06.《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》第九五回:「苟才便託了這個人,去代他竭力斡旋,足足忙了二十多天。苟才化了六十萬兩銀子,好欽差,就是偃旗息鼓的去了。」 07.《文明小史》第二一回:「那年正想得個京察,簡放道府出來,偏偏遇著兵亂,就此偃旗息鼓的攜眷出京。」 08.《官場現形記》第四○回:「於是瞿太太千恩萬謝,偃旗息鼓,率領眾人,悄悄回省而去。」
軍隊放倒旌旗,停止戰鼓。形容不露行蹤。&比喻事情中斷或聲勢減弱。
參考詞語:「偃旗臥鼓、卷旗息鼓、息鼓偃旗、掩旗息鼓、臥旗息鼓、臥鼓偃旗」
偃,音ㄧㄢˇ,放倒的意思。不可寫作「掩」。
趙雲是三國蜀漢的一員大將,不但驍勇善戰,也擅長用計取勝。據《雲別傳》(《三國志》趙雲本傳裴松之注引)載,有一次劉備和曹操爭戰,曹操將軍隊屯駐在漢水的北山之下,黃忠和趙雲前往劫糧草。黃忠的部隊在途中被曹軍包圍,趙雲便率兵來支援,打退了曹操的軍隊。曹操心有不甘,重整軍隊繼續追擊。趙雲回到營地後,沔陽長張翼看見曹軍逐漸逼近,想要關上營寨的大門,堅守陣地。趙雲卻下令敞開營門,放倒軍旗,停止戰鼓,故佈疑陣。曹操看到蜀軍陣地一片死寂,毫無動靜,懷疑趙雲已經設下埋伏,不敢輕舉妄動,於是急忙退兵。這時趙雲下令戰鼓齊鳴,萬箭齊放。曹軍遭到這突來的伏擊,頓時大亂,紛紛逃命,混亂中自相踐踏和跌入漢水而死的士兵不計其數。後來這段故事中的「偃旗息鼓」演變成一句成語,除了原有意思外,也用來比喻事情中斷或聲勢減弱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