磨利兵器,餵飽馬匹。指完成作戰準備。語出《左傳.僖公三十三年》。後亦用「厲兵秣馬」比喻完成事前準備工作。 △「嚴陣以待」
01.《左傳.僖公三十三年》:「鄭穆公使視客館,則束載、厲兵、秣馬矣。」(源) 02.《晉書.卷一一六.姚萇載記》:「願布德行仁,招賢納士,厲兵秣馬,以候天機。」 03.《明史.卷二七六.沈宸荃列傳》:「都城既陷,守土臣宜皆厲兵秣馬,以報國讎,乃賊塵未揚,輒先去以為民望。」 04.《清史稿.卷二二三.布占泰列傳》:「我利速戰,但慮彼不出耳。今既出,平原廣野,可一鼓擒也!舍此不戰,厲兵秣馬,何為乎來?」
指完成作戰準備。&比喻完成事前準備工作。
參考詞語:「兵厲馬秣、勵兵秣馬、厲兵粟馬、礪兵秣馬、礪戈秣馬、秣馬利兵、秣馬厲兵、穀馬礪兵」
「厲兵秣馬」及「嚴陣以待」都有作好戰鬥準備的意思。
「厲兵秣馬」側重於主動出擊;「嚴陣以待」則側重於被動的等待。 |
厲兵秣馬 嚴陣以待 ○ ㄨ 大學聯考失利後,他∼,苦讀了一年,終於能夠榜上有名。 ㄨ ○ 面對即將到來的春節交通高峰,各相關部門均已作好規劃,∼,以確保交通順暢。
厲兵,磨利兵器。秣馬,餵馬。「厲兵秣馬」指完成作戰的準備。《左傳》記載:魯僖公三十二年,駐防鄭國都的秦將杞子,派人報告秦王他們已掌管鄭國都的北門,是攻打鄭國的好機會。三十三年春天,秦王決定派兵攻打鄭國。鄭國商人弦高在前往周都城經商途中遇到秦軍,知道秦軍意圖後,他一方面用四張獸皮和十二頭牛慰勞賞賜秦軍,一方面則是派人趕緊回報鄭穆公這件事。鄭穆公獲報後,派人去招待秦國駐軍休息、居住的房舍察看,結果見到他們已經捆物裝車、磨利兵器、餵好馬匹,完成作戰的準備。於是鄭穆公將計就計派皇武子去送行,讓秦軍知道鄭國已有防備,免去一場戰爭。後來「厲兵秣馬」被用來指完成作戰準備。亦用來比喻完成事前準備工作。另外在《左傳.成公十六年》中,可見「秣馬利兵」一詞,也作比喻完成作戰準備的意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