初出茅廬
ㄔㄨ ㄔㄨ ㄇㄠˊ ㄌㄨˊ
初次離開隱居的茅屋。語本《三國演義》第三九回。後用「初出茅廬」比喻初入社會、缺乏歷練。
△「三顧茅廬」
用法
比喻初入社會、缺乏歷練。
用在「毫無經驗」的表述上。
例句
- 我初出茅廬、一切不懂、請大家多指教。
- 他初出茅廬就一鳴驚人、果是英雄出少年!
- 當時我初出茅廬、對行裡的規矩根本不清楚。
- 請大家對初出茅廬的社會新鮮人、多鼓勵、少批評。
- 他必定相當出色、所以初出茅廬、老總就委以重任。
- 我雖然初出茅廬、缺少經驗、卻有一股學習的熱誠。
- 他這初出茅廬的小伙子、怎比得過那些經驗豐富的老手?
- 我怕他初出茅廬、為求表現、埋頭硬幹、惹了禍還不知。
- 想不到他對我這個初出茅廬的小作家十分關愛、指導甚多。
辨識
近義:初試啼聲、初露頭角、初露鋒芒、涉世未深
反義:老成持重、老馬識途
茅、音ㄇㄠˊ。茅廬、即草屋。不可寫作「矛」。
典故說明
《三國演義》記載了一段諸葛孔明出任劉備軍師的故事:東漢末年、天下紛亂、有權勢的人各個擁兵自重各據一方。漢代宗室後裔劉備、也打著興復漢室的名號起兵。屯兵新野時、劉備從徐庶口中得知、隱居在南陽隆中的諸葛亮很有才識、去了三次、終於以誠意感動諸葛亮、答應出山幫助他打天下。這也就是劉備「三顧茅廬」的經過。當時對於諸葛亮如此備受禮遇、遭到許多人側目、認為他並無多大才能。在諸葛亮來到軍中不久、曹操派夏侯惇領十萬大軍來攻。由於兩方軍力懸殊、形勢危急、諸葛亮於是利用博望坡地形狹小的特性和曹軍輕敵的心理設下計謀。他指派趙雲為前部、交戰時佯裝打不過、引夏侯惇的軍隊深入博望坡、趁機發動火攻、事先埋伏在一旁的軍隊再一擁而上。夏侯惇果真中計、等到發現不對勁時已經來不及、結果士兵死傷慘重、劉備軍隊大獲全勝。《三國演義》的作者並以一首詩來形容諸葛亮:「博望相持用火攻、指揮如意笑談中。直須驚破曹公膽、初出茅廬第一功。」藉此來讚揚諸葛亮的神機妙算、才出山就立下功勞。後來「初出茅廬」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、用來比喻初入社會、缺乏歷練。
書證
- 《三國演義》第三九回:「博望相持用火攻、指揮如意笑談中。直須驚破曹公膽、初出茅廬第一功!」(源)
- 《醒世恆言.卷三五.徐老僕義憤成家》:「定了主意、到山中把銀兩付與牙人、自己趕回家去。正是:先收漆貨兩番利、初出茅廬第一功。」
- 《官場現形記》第一九回:「那署院一聽他問這兩句話、便知道他是初出茅廬、不懂得甚麼。」
- 《文明小史》第一五回:「三人初出茅廬、於世路上一切事情、都是見所未見、聽了這個、甚是稀奇。」
- 《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》第一○○回:「卜子修是初出茅廬的人、得了那個差使、猶如抓了印把子一般、倒也凡事必躬必親。」
《成語典》版本編號:2020_20241226
© 中華民國教育部 (Ministry of Education, R.O.C.)
使用說明