根據不同時期的情況,採取合宜的措施應對。語本《淮南子.氾論》。 △「因地制宜」、「因事制宜」
01.《晉書.卷四六.劉頌列傳》:「所遇不同,故當因時制宜,以盡事適今。」 02.《宋史.卷三一一.晏殊等列傳》:「論曰:『……仁宗之世,天下承平,因時制宜,濟以寬厚,相臣預有力焉。』」 03.清.魏源《聖武記.卷一一.武事餘記》:「為政貴因時制宜,應如何酌減,以復舊制,著會議具奏。」 04.《文明小史》第一回:「我們中國,都是守著那幾千年的風俗,除了幾處通商口岸,稍能因時制宜,其餘十八行省,那一處不是執迷不化,扞格不通呢? 」 05.《清史稿.卷一二○.食貨志一》:「而殺虎口之議畝租,察哈爾屬之戢私墾,……列朝因時制宜,不拘成例。」
根據不同時期的情況,採取合宜的措施應對。
參考詞語:「因變制宜、隨時制宜」
所謂「制宜」,義為採取適當措施,如「因時制宜」、「因地制宜」、「因事制宜」等詞語,是說當時、地、事各種條件產生變化時,就要採取不同的措施來因應。其中「因時制宜」見於《淮南子.氾論》。作者以為,古時的法律制度不能適用於今日,古時的武器在今日也不合用,是以「法度者,所以論民俗而節緩急也;器械者,因時變而制宜適也」。也就是說:法律制度應順應民俗而隨時調整,武備、兵器應依據時局變遷而因應改良。後來「因時制宜」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,用來指根據不同時期的情況,採取合宜的措施應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