隨著時機和情況的變化而靈活應付。#語出《舊唐書.卷八三.郭孝恪列傳》。 △「見風使舵」、「見機行事」、「隨時應變」
01.《舊唐書.卷八三.郭孝恪列傳》:「世充日踧月迫,力盡計窮,懸首面縛,翹足可待。建德遠來助虐,糧運阻絕,此是天喪之時。請固武牢,屯軍氾水,隨機應變,則易為克殄。」(源) 02.宋.羅大經《鶴林玉露》卷六:「大凡臨事無大小,皆貴乎智。智者何?隨機應變,足以弭患濟事者是也。」 03.《三國演義》第五七回:「乃問曰:『公平生所學,以何為主?』統曰:『不必拘執,隨機應變。』」 04.《西遊記》第一五回:「若到那無濟無主的時節,可以隨機應變,救得你急苦之災。」 05.明.徐復祚《投梭記》第一三齣:「如何不赴,只是隨機應變,他定然不能害我。」 06.《東周列國志》第一二回:「祭足自引兵至大陵,與傅瑕合力拒敵,隨機應變,未嘗挫失。」 07.《紅樓夢》第七九回:「寶釵久察其不軌之心,每隨機應變,暗以言語彈壓其志。」
隨著時機和情況的變化而靈活應付。
參考詞語:「應變隨機、臨機應變、隨勢應變、隨機制變」
「隨機應變」及「見風使舵」都指行事方式隨著情況的變化而改變。
「隨機應變」側重於作法靈活,善於應付,多為褒義;「見風使舵」側重於投機取巧,心思不專,多作貶義。 |
隨機應變 見風使舵 ○ ㄨ 教練在了解對方的戰術後,∼地改變原來的應戰計畫。 ㄨ ○ 他一聽老闆的口氣不對,馬上∼應和老闆的意見。
隋煬帝死後,東都洛陽掌握在楊侗和大臣王世充手裡。各地起義軍除了瓦崗軍之外,還有竇建德領導的河北起義軍和杜伏威領導的江淮起義軍,另外還有李淵的唐軍。王世充在打敗瓦崗軍後自立為帝,國號為鄭。唐軍發兵攻打東都,王世充不敵,向竇建德求救,這時唐軍大多將領主張退兵避敵。郭孝恪向李世民建言說:「現在正是王世充兵力最弱的時候,一定要乘勝追擊。否則一旦王、竇聯手合兵,對唐軍十分不利。我軍應該馬上分出兵力固守武牢,屯軍氾水,隨機應變,等待時機一舉出擊,必能取勝!」李世民採納郭孝恪的建議,果然打敗竇軍,迫王世充以洛陽城出降。後來「隨機應變」被用來指隨著時機和情況的變化而靈活應付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