沿用過去的方法,守在樹旁,等待撞樹而死的兔子,最後終一無所得。比喻拘泥守成。典出《韓非子.五蠹》。後亦用「守株待兔」比喻妄想不勞而獲或等著目標自己送上門來。 △「刻舟求劍」、「膠柱鼓瑟」
01.漢.王充《論衡.宣漢》:「以已至之瑞,效方來之應,猶守株待兔之蹊,藏身破置之路也。」 02.《五燈會元.卷一三.欽山文邃禪師》:「師曰:『汝若特來,我須吐露。』曰:『便請。』師便打,僧無語。師曰:『守株待兔,枉用心神。』」 03.《佛果圜悟禪師碧巖錄》卷二:「直須向這裡恁麼會去,更莫守株待兎(兔)。」 04.明.朱權《卓文君》第三折:「盼功名如守株待兔,要求進若緣木求魚。」 05.《封神演義》第九四回:「吾料兄必定出身報國,豈是守株待兔之輩!」 06.《喻世明言.卷一八.楊八老越國奇逢》:「妾聞治家以勤儉為本,守株待兔,豈是良圖?」 07.清.袁于令《西樓記》第三四齣:「入海撈針費尋求,守株待兔空僝僽。」 08.《飛龍全傳》第二回:「倘若有人犯我,管教他一家兒頭腦都痛,方顯得大丈夫的行蹤,不似那怕事的懦夫俗子,守株待兔。」 09.清.茂苑惜秋生〈糊塗世界序〉:「守株待兔之舉,視若不二法門;覆蕉尋鹿之徒,尊為無上妙品。」 10.《醒世姻緣傳》第二四回:「若依了那世人的識見看將起來,這等守株待兔的,個個都不該餓死麼?」
比喻拘泥守成,不知變通。貶義。&比喻妄想不勞而獲。貶義。&等著目標自己送上門來。
近義:刻舟求劍、食古不化、墨守成規、膠柱鼓瑟、不勞而獲、坐享其成
參考詞語:「守株伺兔、待兔守株」
戰國時代的思想家韓非子,闡述君王治理人民要合時宜,來建立適當的政策與設施。不可一味地遵循古法,認為古代聖人的政策就是好的,而不管適不適合當前社會。他舉了一個例子來說明這個道理:宋國有個農夫,有天在耕作時,看見一隻兔子跑過來。那隻兔子可能太驚慌了,沒注意前方,就撞上一棵樹,把脖子撞斷死了,農夫便不勞而獲地得到那隻兔子。他想以後如果都可以這樣得到兔子,就不需要再辛苦耕作了。於是扔掉手中的耕具,天天守在樹旁等兔子送上門來。結果從此以後再也沒得到任何一隻兔子,反而讓自己成為全宋國的笑柄。所以,用舊法來治理國家,就像這個守兔之人,根本會徒勞無功。後來這個故事被濃縮成「守株待兔」,用來比喻拘泥守成,也用來比喻妄想不勞而獲,或等著目標自己送上門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