根據不同環境的實際情況制定相應的妥善辦法。語出漢.趙曄《吳越春秋.闔閭內傳》。 △「因時制宜」、「因事制宜」
01.漢.趙曄《吳越春秋.闔閭內傳》:「夫築城郭,立倉庫,因地制宜,豈有天氣之數,以威鄰國者乎?」(源) 02.《兒女英雄傳》第三六回:「你們既不博古,焉得通今?這可就要知『因地制宜,因時制宜』的道理了。」 03.《清史稿.卷一三三.兵志四》:「於是民心不固,盜賊橫行,所過州縣村莊,動遭劫掠,是又地方官不能因地制宜舉行團練之所致,因噎廢食,貽誤殊多。」 04.《清史稿.卷一三七.兵志八》:「乃增設同知一員,移臨元之都司營兵駐防箇舊,調原駐開化遊擊移守白馬關,……為因地制宜之計。」 05.《清史稿.卷四二一.朱嶟列傳》:「惟各省情形不一,因地制宜,隨時變通。」
根據不同環境的實際情況制定相應的妥善辦法。
據漢.趙曄《吳越春秋.闔閭內傳》載,伍子胥本為春秋楚國大臣,後因楚王聽信讒言,殺了他的父親及兄長,於是逃往吳國。他逃到吳國後,為替父兄報仇雪恨,便輔助吳王闔閭伐楚稱霸,並因而受到重用。有一次,闔閭向伍子胥請教治國之道,伍子胥建議他要先修築城牆,加強戰備,充實糧倉,添製武器,闔閭聽了點頭稱是道:「夫築城郭,立倉庫,因地制宜。」意思是說:修築城牆,充實糧倉等這些事情,都可以依照我國的實際條件去執行。後來「因地制宜 」被用來指根據不同環境的實際情況制定相應的妥善辦法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