盛怒時大聲斥責、聲如雷霆、令人驚恐。形容大發脾氣、大聲責罵。語本《三國志.卷五八.吳書.陸遜傳》。 △「暴跳如雷」
形容大發脾氣、大聲責罵。
用在「激憤惱怒」的表述上。
參考詞語:「雷霆之怒」
據《三國志.卷五八.吳書.陸遜傳》載、漢獻帝建安十年、曹操擊殺袁紹長子袁譚、其弟袁熙、袁尚投奔遼東小國烏桓。曹操隔年又再追擊、準備一舉消滅袁氏殘餘勢力、二人轉而投奔遼東太守公孫康。但公孫康顧忌袁氏竊己位、便斬袁氏兄弟首級獻給曹操、曹操封他為襄平侯。公孫康死後、弟公孫恭繼任、但等公孫康次子淵長大後、奪其叔父之位。魏明帝曹叡封公孫淵為「揚烈將軍遼東太守」、但公孫淵對魏其實早有反意、曾與吳國密商抗魏之事、吳主孫權故而亦遣使者赴遼東、欲封他為燕王。可是公孫淵害怕此舉會馬上引發魏國的攻擊、於是斬了吳國來使、並將首級送予曹叡。孫權因使者遲遲未回而知公孫淵背盟、大怒、想即刻出兵征討。當時他的手下有一大將陸遜、熟知兵法、富雄才大略、頗得孫權的賞識與信賴。他認為此時出兵大為不妥、故上書勸諫說:「公孫淵仗恃自己佔有險要之地、便斗膽拘留本國使節、也不納獻以示忠誠、這樣的行為確實可恨、才會使您在盛怒之下、完全忘了危險、不顧一切地想出兵征討。然而、當天下紛擾如雲、您在詭譎多變的局勢當中、都還能把持英明的心智、先後擊敗曹操、劉備、關羽等當代豪傑、今日卻因一點小事就發起這樣大的脾氣、犯了可能深陷危機的大忌、要知四周的強敵都在伺機而動。這種輕率的舉動、實在令人疑惑。況且您向來有四海之志、何必為區區的公孫淵妨礙大業、只要按部就班、所戰皆捷、難道小小的公孫淵會不自動歸順嗎?當下實在無須為那蠻荒的遼東之地、而捨棄固守現有的大好江山啊!」孫權聽了後便取消出兵的打算。但公孫淵終究叛魏、魏將司馬懿帶兵平亂、淵糧盡投降、與其子公孫修俱被殺害。當時陸遜勸諫孫權時就以「雷霆之怒」來比喻極度的憤怒、後來「大發雷霆」這句成語從這裡演變而出、用來形容大發脾氣、大聲責罵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