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trl+K

搜尋方式

大發雷霆

ㄉㄚˋ ㄈㄚ ㄌㄟˊ ㄊㄧㄥˊ
  1. 比喻發怒,大聲責罵
    [例]爸爸為了妹妹逃學的事而大發雷霆。

大發雷霆

ㄉㄚˋ ㄈㄚ ㄌㄟˊ ㄊㄧㄥˊ
  1. 發脾氣。比喻非常生氣。《初刻拍案驚奇》卷一五:「陳秀才大發雷霆,嚷道:『人命關天,怎便將我家人殺害了?』」《文明小史》第三七回:「欽差大發雷霆,板了臉厲聲罵道。」

大發雷霆

ㄉㄚˋ ㄈㄚ ㄌㄟˊ ㄊㄧㄥˊ

盛怒時大聲斥責、聲如雷霆、令人驚恐。形容大發脾氣、大聲責罵。語本《三國志.卷五八.吳書.陸遜傳》。 暴跳如雷

用法

形容大發脾氣、大聲責罵。

用在「激憤惱怒」的表述上。

例句

  1. 爸爸為了妹妹逃學的事而大發雷霆。
  2. 我看老總在辦公室裡大發雷霆、我就沒敢走進去。
  3. 父親要知道他做了這許多錯事、一定會大發雷霆。
  4. 小弟偷了人家的東西、父親大發雷霆地把他教訓了一頓。
  5. 你看他那大發雷霆的模樣、臉紅脖子粗、吼到嗓子都啞了。
  6. 他大發雷霆時是很嚇人、但直腸子脾氣、發過火後很快煙消雲散。
  7. 我一時說錯話、原以為他聽了會大發雷霆的、想不到他卻不以為意。
  8. 他這個人脾氣暴躁、只要一點小事不順心、就會大發雷霆、亂罵一通。
  9. 他指著小王的鼻子、大發雷霆地罵:「誰讓你碰這些東西的?現在打翻了、你說怎麼辦?」

辨識

近義:怒不可遏勃然大怒暴跳如雷

反義:心平氣和平心靜氣和顏悅色

參考詞語:「雷霆之怒

典故說明

據《三國志.卷五八.吳書.陸遜傳》載、漢獻帝建安十年、曹操擊殺袁紹長子袁譚、其弟袁熙、袁尚投奔遼東小國烏桓。曹操隔年又再追擊、準備一舉消滅袁氏殘餘勢力、二人轉而投奔遼東太守公孫康。但公孫康顧忌袁氏竊己位、便斬袁氏兄弟首級獻給曹操、曹操封他為襄平侯。公孫康死後、弟公孫恭繼任、但等公孫康次子淵長大後、奪其叔父之位。魏明帝曹叡封公孫淵為「揚烈將軍遼東太守」、但公孫淵對魏其實早有反意、曾與吳國密商抗魏之事、吳主孫權故而亦遣使者赴遼東、欲封他為燕王。可是公孫淵害怕此舉會馬上引發魏國的攻擊、於是斬了吳國來使、並將首級送予曹叡。孫權因使者遲遲未回而知公孫淵背盟、大怒、想即刻出兵征討。當時他的手下有一大將陸遜、熟知兵法、富雄才大略、頗得孫權的賞識與信賴。他認為此時出兵大為不妥、故上書勸諫說:「公孫淵仗恃自己佔有險要之地、便斗膽拘留本國使節、也不納獻以示忠誠、這樣的行為確實可恨、才會使您在盛怒之下、完全忘了危險、不顧一切地想出兵征討。然而、當天下紛擾如雲、您在詭譎多變的局勢當中、都還能把持英明的心智、先後擊敗曹操、劉備、關羽等當代豪傑、今日卻因一點小事就發起這樣大的脾氣、犯了可能深陷危機的大忌、要知四周的強敵都在伺機而動。這種輕率的舉動實在令人疑惑。況且您向來有四海之志、何必為區區的公孫淵妨礙大業、只要按部就班、所戰皆捷、難道小小的公孫淵會不自動歸順嗎?當下實在無須為那蠻荒的遼東之地、而捨棄固守現有的大好江山啊!」孫權聽了後便取消出兵的打算。但公孫淵終究叛魏、魏將司馬懿帶兵平亂、淵糧盡投降、與其子公孫修俱被殺害。當時陸遜勸諫孫權時就以「雷霆之怒」來比喻極度的憤怒、後來「大發雷霆」這句成語從這裡演變而出、用來形容大發脾氣、大聲責罵。

書證

  1. 《初刻拍案驚奇》卷一五:「陳秀才大發雷霆、嚷道:『人命關天、怎便將我家人殺害了?』」
  2. 《醒世姻緣傳》第一○回:「縣尹拆開書看了、大發雷霆、一片聲叫下書的陰陽生進去、打了十五個板子。」
  3. 《文明小史》第三七回:「欽差大發雷霆、板了臉厲聲罵道:『你們這班小孩子懂得什麼?跑來胡鬧!』」
  4. 《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》第七一回:「不知怎樣、妓家得罪了那位師爺。師爺大發雷霆、把席面掀翻了、把船上東西打個稀爛。大呼小叫的、要叫河泊所來辦人。」
  5. 《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》第七四回:「那老頭子哭喪著臉、不知說了一句什麼話。符老爺頓時大發雷霆起來、把那獨腳桌子一掀、匉訇一聲、桌上的東西翻了個滿地。」

在其他地方搜尋「大發雷霆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