(一)形容像狼、虎般行動迅速、威武勇猛。語本《尉繚子.武議》。 (二)比喻性情、手段凶狠殘暴。語本《史記·卷七·項羽本紀》。
形容像狼、虎般行動迅速、威武勇猛。&比喻性情、手段凶狠殘暴。
參考詞語:「如虎如狼、如狼如虎、似虎如狼、如龍似虎」
(一) 「如狼似虎」典源作「如狼如虎」。《尉繚子》最早見錄於《漢書.藝文志》、是古代一部重要的兵書、書中既有戰略、戰術的運用、同時強調部隊的訓練及管理、並重視優秀將帥的選拔;另外還揭示了以權謀為核心的用兵之道。宋人所編《武經七書》即納入此書、可見其在傳統兵書裡的重要地位。〈武議〉一篇的內容在論述作戰必須要有豐厚的物資作基礎、在戰場上、如果沒有雄厚的國家經濟作後盾、根本不可能取得勝利。除此之外、還要能嚴明賞罰、軍威才得以確立。最後則是談到將帥擊鼓指揮作戰、指揮得當、立功受賞;指揮不當、則身死國亡、因此將帥的揀擇遴選不能不慎重。所謂「上不制於天、下不制於地、中不制於人。」是指身為全軍統帥、必須上不受制於天時、下不受制於地形、中則不受國君牽制。武器是殺人的工具、戰爭是違背道德的行為、將帥是掌握戰場士兵生死的職官、每場戰爭都免不了會有兵卒死傷、因此只有在不得已的狀況下才會用兵。一旦真的動起兵來、將帥就得將天時、地形、國君、以及前方的人拋在腦後、不受這些因素影響。此時、將帥所要做的、便是讓全軍兵士如同一人一樣、全體一心、步調一致、行動起來像狼、虎那樣迅速勇猛、像風、雨般的急驟、像雷、電般的暴烈、聲勢浩大、行動神祕莫測、使天下人都感到驚懼。後來「如狼似虎」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、用來形容像狼、虎般行動迅速、威武勇猛。 (二) 項羽是秦末有名的戰將、軍功彪炳、有關他帶兵作戰崛起的過程、《史記.項羽本紀》中有詳細的記載。秦末、各地群雄並起、項羽與叔父項梁也一起加入反秦起義的行列。起兵之初、因為陸續建立戰功而吸引許多人加入陣營。後來、他們順利找到楚懷王的嫡孫熊心、於是擁立熊心為楚王、準備滅秦立楚的建國大業。但是楚王即位後、因為欣賞宋義的足智多謀而封他為上將軍、任命驍勇善戰的項羽為次將、這時已埋下兩人未來衝突的導火線。後來秦軍章邯在擊殺項梁後、轉而發兵鉅鹿圍困趙軍、楚王便命令宋義帶兵前往救援、但因為兵力懸殊、宋義竟然發兵不前、想作壁上觀。但項羽卻不認同、便向宋義說:「我們應該趕快率兵渡河、楚軍從外面攻打、趙軍在裡面接應、秦軍兩面受敵、定然可以打敗秦軍。」沒想到宋義卻以牛虻為喻、回應項羽的質疑、說明牛虻雖然能叮咬體型大上數倍的牛而造成傷害、卻無法損傷小小的蟣蝨。所以宋義認為當前局勢不如先讓秦、趙兩軍相鬥、楚軍即可坐收漁翁之利。宋義更進一步說道:「若論披堅甲執銳兵、勇戰前線、我宋義比不上你項羽;但若論坐於軍帳中運籌帷幄、則項羽你比不上我宋義。」在這場出兵作戰論辯後、宋義以上將軍名義通令全軍:「軍隊中有凶猛如虎、乖戾如羊、貪婪如狼、倔強不聽指揮的、一律斬殺。」後來「如狼似虎」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、用來比喻性情、手段凶狠殘暴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