「作壁上觀」之「作」,典源作「從」。站在壁壘上旁觀雙方交戰。語本《史記.卷七.項羽本紀》。後用「作壁上觀」比喻坐觀成敗,不幫助任何一方。
01.《全閩詩話.卷一二.建灘》引《榕陰詩話》:「水從排空來,鐵梢不可攔。有時千百丈,掣電飛雲端。……舟子力難恃,應變須神完。倒纜挽逆篙,如作壁上觀。」 02.清.高宗〈鬥蟋蟀〉詩:「甘芻好飲供其腹,豪氣凌秋喙爪速。是時晶陽照華屋,兩童角勝誰輸服。乘閒偶作壁上觀,沙場不見戈戟攢。」 03.清.陸玉書〈諭訟師〉詩:「可憐家業已傾敗,訟牒勾稽還未艾;訟師偏作壁上觀,心在局中身局外。」
比喻坐觀成敗,不幫助任何一方。
參考詞語:「從壁上觀」
「作壁上觀」原作「從壁上觀」。秦朝皇帝專制獨裁,統治殘暴,為人民帶來了極大的災難與痛苦,因此到了秦朝末年,秦二世在位時,六國的遺民紛紛起兵抗暴,自立為王。有一次秦國將領章邯率兵攻打趙王歇,趙軍大敗,趙王和大將們都逃到了鉅鹿。章邯則繼續派王離、涉閒包圍鉅鹿,緊追不捨。楚國和其他的諸侯國也都紛紛出兵援救趙國。此時楚王任命宋義為上將軍,項羽、范增和其他各路將領都隸屬於宋義,號稱「卿子冠軍」。但宋義和項羽在作戰的策略上卻有著很大的歧見,宋義認為先觀望秦、趙二國的相鬥,再視結果決定作戰的方式;項羽則認為秦國如果攻占了趙國,勢力會更加強大,屆時再出兵可能就會吃敗仗。項羽因此誅殺了卿子冠軍,這在楚國造成了很大的震撼,項羽也因此聲名遠揚於諸侯。接著項羽派了大軍渡過漳河,援救鉅鹿。此時楚軍的強大居於諸侯之首,前來援救的各諸侯國,雖然也攻下了十多個營壘,但並未繼續出兵發動強烈的攻勢。項羽率領楚軍一路殺進秦軍陣營,秦兵死傷慘重,而各諸侯國的將領們卻都只站在自己的營壘上,冷眼旁觀著秦、楚之間的交戰,沒有採取任何的行動。項羽在打敗秦軍後,召見各諸侯國的將領,他們折服於項羽的威猛,在進入營門時,都跪著行走,不敢抬頭仰視。自此,項羽就真正成了諸侯的上將軍,各路諸侯也都臣服於他。後來「作壁上觀」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,用來比喻坐觀成敗,不幫助任何一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