排除危難,解決紛爭。語本《戰國策.趙策三》。
01.《舊唐書.卷一七九.張濬列傳》:「若能此際排難解紛,陳師鞠旅,共誅寇盜,迎奉鑾輿,則富貴功名,指掌可取。」 02.宋.張表臣《珊瑚鉤詩話》卷三:「若書生者,不護小行,而能排難解紛,殆俠士之流乎!」 03.宋.汪藻〈奏論諸將無功狀〉:「所謂為民主者,平日取民財力以養兵,緩急之時,排難解紛,而使民安業也。」 04.明.無名氏《運甓記》第三一齣:「為臣子者,須當臥薪嘗膽,帶甲枕戈,為國家出一死力,排難解紛。」 05.清.李漁《意中緣》第二七齣:「這是眉公一詩之力,小弟何功之有!況且排難解紛是我輩的常事,何足為奇。」 06.《聊齋志異.卷九.農婦》:「邑西磁窯塢有農人婦,勇健如男子,輒為鄉中排難解紛。」 07.《鏡花緣》第三八回:「凡有鄰邦,無論遠近,莫不和好。而且有求必應,最肯排難解紛,每遇兩國爭鬥,他即代為解和,海外因此省了許多刀兵,活了若干民命。」 08.《蕩寇志》第三二回:「家中有五六千金的財帛,最愛交遊,慷慨好施,排難解紛。」 09.《兒女英雄傳》第一九回:「說起來,人生在世,都有個代勞任怨的剛腸,排難解紛的俠氣,成全朋友,憐恤骨肉。」 10.《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》第七六回:「這排難解紛,最是一件難事!遇了要人排解的事,總是自己辦不下來的了,所以尤易感激。」 11.《清史稿.卷一五六.邦交志四》:「此島華民不下三萬人,向由商董立中華會館,排難解紛。」
指排除危難,解決紛爭。
參考詞語:「排患解紛、排難解急、解紛排難、銷難解紛」
據《戰國策.趙策三》載,有一次秦國派兵進攻趙國,包圍了趙國的都城邯鄲。趙國向魏國求援,魏王雖然派出將軍晉鄙帶兵前往救援,但是終究害怕秦國的勢力,不敢正面交戰,所以就把軍隊駐紮在邊境上,按兵不動。另一方面,魏王又派了將軍辛垣衍為使臣,前去邯鄲勸說趙王擁戴秦王為皇帝,這樣秦王就會退兵。當時齊國的高士魯仲連正好在趙國遊歷,聽說了這件事,於是請求平原君為他引見辛垣衍。魯仲連見了辛垣衍,向他解說當時的局勢以及秦國的計謀,曉以大義。辛垣衍聽了之後如夢初醒,除感佩魯仲連的高見之外,並打消了勸說趙國的念頭,而返回魏國。不久,魏國的公子無忌(信陵君)以計奪取晉鄙軍隊前來救趙,擊退秦軍,解除了趙國的危機。平原君很感激魯仲連的幫助,要封賞他,但是魯仲連再三的推辭,堅持不肯接受。於是平原君設宴款待,準備以黃金千兩用祝壽名義送給魯仲連。魯仲連笑著對平原君說:「士人之所以為天下人所敬重,是由於為人排解禍患、困難、紛爭,而不求報酬。如果要求有所報酬的,那是商人的行為。」於是堅持不拿千兩的黃金,並辭別平原君,離開了趙國。後來「排難解紛」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,用來指為人排除危難,解決紛爭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