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trl+K

搜尋方式

守殘保缺

ㄕㄡˇ ㄘㄢˊ ㄅㄠˇ ㄑㄩㄝ

猶「抱殘守缺」。見「抱殘守缺」條。01.明.李開先〈賀東泉王二尹馬政膺獎序〉:「繼今必極力拯救,方可蘇息。如但守殘保缺,則困瘁愈不可支。」

辨識

參考詞語:「抱殘守缺

典故說明

此處所列為「抱殘守缺」之典故說明,提供參考。「抱殘守缺」原作「保殘守缺」。劉歆,字子駿,為漢代學者,繼父業,整理六藝群書,編成《七略》。對經籍目錄學具卓越貢獻,為中國目錄學之始。哀帝時,劉歆建議古文經傳立於學官,博士、朝臣反對,於是他致書太常博士,極力陳述自己的主張說:幾經朝代興迭,戰火洗禮,導致現今流傳的經文內容殘缺脫落、錯誤很多。我朝開朝以來陸續發現如《古文尚書》、《逸禮》、《左氏春秋》等用古文寫的經書,應該以古文為根據,改正今文的錯誤,如果還想固守殘破不全的經文,懷著害怕蒙受個人損失的私心,沒有服從真理和勇於改正的公心,或是因為妒嫉不去考究真相,只知附和他人,隨口議論是非,難道不可悲嗎?後來「抱殘守缺」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,用來比喻固守舊有事物或思想,而不知改進變通。

書證

  1. 明.李開先〈賀東泉王二尹馬政膺獎序〉:「繼今必極力拯救,方可蘇息。如但守殘保缺,則困瘁愈不可支。」

在其他地方搜尋「守殘保缺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