固守舊有殘缺的經文不放。語本漢.劉歆〈移書讓太常博士〉。後用「抱殘守缺」比喻固守舊有事物或思想,而不知改進變通。
01.清.西岷山樵〈野叟曝言序〉:「今則去先生之世已遠,無所忌諱,其後嗣既出其書矣;徒以兵燹剝蝕,使海內才人皆有抱殘守缺之憾。」 02.清.江藩《漢學師承記.卷八.顧炎武》:「讀書論道,重在大端,疏於末節,豈若抱殘守缺之俗儒,尋章摘句之世士也哉!」
比喻固守舊有事物或思想,而不知改進變通。
反義:不主故常、日新又新、另闢蹊徑、改弦更張、革故鼎新、推陳出新、標新立異
參考詞語:「保殘守缺、保殘守闕、守殘保缺、抱殘守闕、抱獨守殘、補殘守缺」
「抱殘守缺」原作「保殘守缺」。劉歆,字子駿,為漢代學者,繼父業,整理六藝群書,編成《七略》。對經籍目錄學具卓越貢獻,為中國目錄學之始。哀帝時,劉歆建議古文經傳立於學官,博士、朝臣反對,於是他致書太常博士,極力陳述自己的主張說:幾經朝代興迭,戰火洗禮,導致現今流傳的經文內容殘缺脫落、錯誤很多。我朝開朝以來陸續發現如《古文尚書》、《逸禮》、《左氏春秋》等用古文寫的經書,應該以古文為根據,改正今文的錯誤,如果還想固守殘破不全的經文,懷著害怕蒙受個人損失的私心,沒有服從真理和勇於改正的公心,或是因為妒嫉不去考究真相,只知附和他人,隨口議論是非,難道不可悲嗎?後來「抱殘守缺」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,用來比喻固守舊有事物或思想,而不知改進變通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