岌岌,危險的樣子。「岌岌可危」形容非常危險。#語本《管子.小問》。 △「搖搖欲墜」
01.清.歐陽兆熊等《水窗春囈.附錄》引清.金安清〈洋務宜遵祖訓安內攘外自有成效說〉:「溯查順治年間先後三藩之變,一時國勢固岌岌可危。」 02.《發財秘訣》第九回:「其時那米店已經弄得有岌岌可危之象了。」 03.《文明小史》第三回:「聽了聽二門外頭那人聲越發嘈雜,甚至拿磚頭撞的二門鼕鼕的響,其勢岌岌可危。」 04.《清史稿.卷一二六.河渠志一》:「大溜東注,以運河為尾閭,僅恃東隄為護,已岌岌可危。」
形容非常危險。
「岌岌可危」及「搖搖欲墜」都有極度危險的意思。
「岌岌可危」側重於危險狀況之描述;「搖搖欲墜」側重於物體將墜之危境。 |
岌岌可危 搖搖欲墜 ○ ㄨ 山洪爆發,溪水暴漲,被困在沙洲上的釣客情況∼。 ㄨ ○ 戰爭之後,只剩幾面∼的斷垣殘壁,立在瓦礫堆中。
岌岌,是危險的樣子,如《孟子.萬章上》:「天下殆哉!岌岌乎!」便是形容天下的情勢已經十分危急。管仲(?∼西元前644)字仲,春秋齊國潁上人。初事公子糾,後事齊桓公為相。通貨積財,富國強兵,尊周室,攘戎狄,九合諸侯,一匡天下,桓公尊為「仲父」。相傳他著有《管子》一書,內容包含儒家、道家、法家、兵家、陰陽家、雜家等言論,無所不有。在〈小問〉篇中,桓公問管仲,想要壓伏人民,應該如何做?管仲回答︰「身為一個國君,不應該想要勝服於民,因為勝民之道並非天下之王道。如果想要壓伏人民,那麼只要用嚴刑峻法,人民自然就會被壓伏了。但是這樣只能讓國家暫時安定,卻無法維持長久。」因此管仲認為採勝民之道的結果,將是「危哉!君之國岌乎!」,造成國家的動盪不安,請桓公三思。」後來「岌岌可危」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,用來形容非常危險。在《韓非子.忠孝》中,則引作「當是時也,危哉,天下岌岌!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