心裡怎麼想,手便能怎麼做。比喻技藝熟練,運用自如。#語本《莊子.天道》。 後亦用「得心應手」比喻做事順利。
01.唐.張彥遠《歷代名畫記.卷七.張僧繇》:「千變萬化,詭狀殊形,經諸目,運諸掌,得之心,應之手。」 02.宋.沈括《夢溪筆談.卷一七.書畫》:「予家所藏摩詰畫〈袁安臥雪圖〉,有雪中芭蕉,此乃得心應手,意到便成,故造理入神,迥得天意,此難可與俗人論也。」 03.明.汪錂《春蕪記》第六齣:「披長劍風生蒯緱,恣揮霍星昏旄頭,須得心應手,君知否?」 04.清.趙翼《甌北詩話.卷一○.查初白詩》:「閱歷益久,鍛煉益深,氣足則調自振,意深則味有餘,得心應手,幾於無一字不穩愜。」
比喻技藝熟練,運用自如。&比喻做事順利。
參考詞語:「得手應心、心手相應、應手從心」
「得心應手」原作「得手應心」。先秦大哲學家莊子是道家思想的代表人物。他曾經說過一個故事:有一天齊桓公在堂上讀書,有個工匠輪扁在堂下做車輪。輪扁看到桓公讀書十分專心,就放下工具,走上堂去,向桓公問道:「您讀什麼書呢?」桓公就生氣地說道:「國君讀書,你一個小小的工匠也敢過問!」輪扁回答道:「臣不敢,臣只是從臣工作的角度來看,臣要將輪子裝上車軸時,如果車輪太鬆車軸就不牢,太緊的話就裝不進去。只有不鬆不緊,才能製作出一個好輪子,這完全依靠熟練的技巧,心裡怎麼想,手便能怎麼做,這其中的技術,都是經驗的累積,無法用言語文字說得很明白。我無法傳授給我的兒子,我的兒子也無法從我身上領會。古人的經驗和智慧也是如此,不可能完全藉著書本傳授給後人。大王,您所讀的,不過是古人的糟粕而已啊!」後來「得心應手」這句成語就從工匠輪扁所說的「得之於手而應於心」演變而出,用來比喻人技藝熟練,運用自如,或用來比喻做事順利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