心不在其位。比喻心思不集中。語出《禮記.大學》。 △「心猿意馬」
01.《禮記.大學》:「心不在焉,視而不見,聽而不聞,食而不知其味。」(源) 02.唐.李翱〈答韓侍郎書〉:「天下如瞽者鮮,則其墜者皆離婁也,心不在焉故也。」 03.《朱子語類.卷一一七.朱子十四.訓門人五》:「然應事接物之際,苟失存主,則心不在焉;及既知覺,已為間斷。」 04.《二刻拍案驚奇》卷三:「翰林心不在焉,一兩句話,連忙告退。」 05.明.高明《汲古閣本琵琶記》第二二齣:「你新絃既撇不下,還思量那舊絃怎的,我想起來,只是你心不在焉,特地有許多說話。」 06.《醒世恆言.卷三二.黃秀才徼靈玉馬墜》:「至晚劉公親自送入書館,鋪設極其華整,黃生心不在焉,鬱鬱而已。」 07.《歧路燈》第五九回:「譚紹聞心不在焉,竟是未曾聽著。」
比喻心思不集中。
《禮記》是闡發《儀禮》經義的書。《禮記》本為許多有關於「禮」的單篇文章,內容或言哲理,或論政治制度,或記禮樂器物,或述生活儀節,是儒家的禮學要籍。〈大學〉是《禮記》中的一篇,南宋朱熹,將它由《禮記》抽出,與《中庸》、《論語》、《孟子》合為四書,為之作注,撰成《四書章句集注》。典源此段在說明正心修身的道理。所謂修身在正其心,就是自身有所憤怒、恐懼,或是有所嗜好喜樂、憂患,內心就不能端正。心不在其位,那麼看也像沒看見,聽也像沒聽見,連吃東西也不知道滋味。這就說明了修養自身,在於端正自己的內心。後來《禮記》原文中的「心不在焉」演變為成語,被用來比喻心思不集中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