指禪宗修行者,師徒不須經由文字、言語的傳達,即能兩心契合,互通禪理。 #語本《黃檗山斷際禪師傳心法要》。後用「心心相印」比喻彼此心意互通。
01.宋.薛嵎〈太古元西堂過萬壽謁住山肇淮海禪師并簡〉詩:「風雨過春半,詩書滯海涯。心心倘相印,亦足慰衰遲。」 02.清.袁枚〈答周漪香夫人〉:「紅顏白髮,路隔千里,不約而同,真可謂文章有神,心心相印矣。」 03.清.王昶《金石萃編.卷一一四.圭峰定慧禪師碑》:「超一切理,離一切相,不可以言語智識、有無隱顯推求而得,但心心相印,印印相契,使自證知光明受用而已。」 04.《兒女英雄傳》第二六回:「如今聽了張金鳳這話,正如水月鏡花,心心相印;玉匙金鎖,息息相通。」 05.《官場現形記》第五九回:「算是張道臺上稟帖,向撫臺說:這甄牧如何老練,如何才幹……各等語。撫臺看了,彼此心心相印,斷無駁回之理。」
比喻彼此心意互通。
佛教禪宗主張不立文字,認為禪理不可言說,而斷際禪師的《傳心法要》就是延續此說。他強調在禪理的實踐中,心就是本體、核心,是眾生本來就具有而永不變易的佛性;禪修的目的在於保住本心,不起妄念,不假外求。他還特別強調實際生活中「心即無心」的道理。在一切行住坐臥中,但求無心,即不起妄念,這就是佛心了。因此修行時,不須透過語言、文字,以己心和佛心相印證,領悟佛的真理,就是「以心印心」了。後來「心心相印」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,也用來比喻彼此心意互通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