本指謠傳,久聽而信,後比喻流言可畏或稱誣枉的災禍。典出《戰國策.秦策二》。 △「曾母投杼」
01.《戰國策.秦策二》:「昔者曾子處費,費人有與曾子同名族者而殺人,人告曾子母曰:『曾參殺人!』曾子之母曰:『吾子不殺人!』織自若。有頃焉,人又曰:『曾參殺人!』其母尚織自若也。頃之,一人又告之曰:『曾參殺人!』其母懼,投杼踰牆而走。」(源) 02.南朝宋.鮑照〈謝隨恩被原表〉:「由臣悴賤,可悔可誣。曾參殺人,臣豈無過?」 03.唐.李端〈雜歌〉詩:「秦庭野鹿忽為馬,巧偽亂真君試思。伯奇掇蜂賢父逐,曾參殺人慈母疑。」 04.唐.韓愈〈釋言〉:「市有虎,而曾參殺人,讒者之效也。」 05.明.張岱〈投杼操〉:「昔曾子作《孝經》,而玄雲聚於北極,蒼蒼者天,惟孝能格。奈何曾參殺人,而母猶信之不及。」 06.清.孔尚任《桃花扇》第一二齣:「這冤怎伸,硬疊成曾參殺人!」
比喻流言可畏或稱誣枉的災禍。
參考詞語:「參殺人」
春秋時魯國有一個學者,名叫曾參,他是孔子的得意門生。學養很深,品性端正,是個有名的孝子。他住在魯國費(音ㄅㄧˋ)邑時候,有一個和他同名的人殺了人,有人就跑去跟曾參的母親說:「曾參殺人了!」曾參的母親說:「我兒子不會殺人!」就照常織她的布,沒有理會。過了不久又有人又來說:「曾參殺人了!」曾子的母親還是泰然自若地繼續織布。過了一會,又有人跑來說:「曾參殺人了!」曾子的母親就害怕起來,丟下織布的梭子,跳過圍牆逃走了。像曾參那麼賢良的人,只要多幾個人來說他殺了人,那麼連對他最有信心的母親也會相信,可見流言的可畏。後來「曾參殺人」就被用來比喻流言可畏或稱誣枉的災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