01.《藝文類聚.卷八五.布帛部.絹》引晉.華嶠《後漢書》:「夫人不可不自勉。不善之人,未必本惡,習與性成耳!如梁上君子者是矣。」(源) 02.宋.蘇軾《東坡志林.卷三.賊盜.梁上君子》:「近日頗多賊,兩夜皆來入吾室。吾近護魏王葬,得數千緡,略已散去,此梁上君子當是不知耳。」 03.《聊齋志異.卷八.某乙》:「邑西某乙,故梁上君子也。其妻深以為懼,屢勸止之,乙遂翻然自改。」 04.《聊齋志異.卷一○.申氏》:「申懼,不敢少動。幸男子斜行去。微窺之,入於垣中。默意垣內為富室亢氏第,此必梁上君子,俟其重獲而出,當合有分。」 05.《兒女英雄傳》第三一回:「慌張張爬到牆上,踹的那瓦一片山響,纔上房,後腳一帶,又把一溜簷瓦帶下來,唏溜哈拉,鬧了半院子,鬧的大不成個梁上君子的局面。」
竊賊的代稱。
反義:正人君子
梁,音ㄌ|ㄤˊ。指架在柱上的橫木。不可寫作「粱」。
陳寔,字仲弓,東漢許人。個性平和,處事公正,即使在他退休後,鄉民之間起爭執時都會來找他裁斷,是地方上的表率。一天夜裡,有竊盜潛入他家,躲在屋梁上,想趁機偷取財物,但被陳寔發現了。他沒有聲張,只是將子孫召集過來,態度嚴正地訓誡說:「人要常常自我勉勵,不可以鬆懈。做壞事的人,不見得本性就壞,只是平常對自己要求不嚴,又不知學好,長久下來養成了壞習慣!就好像是屋梁上的那位君子一樣。」竊賊一聽,大驚失色,從屋梁上跳下來。陳寔對他說:「看你的樣子不像是壞人,想必是因為貧困才不得已出此下策,現在送你兩疋絹布。」從此縣裡不再發生竊盜之事。後來「梁上君子」被用來作竊賊的代稱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