曳、拖著。「棄甲曳兵」指拋棄盔甲、拖著兵器。形容戰敗落荒而逃。語出《孟子.梁惠王上》。後亦用「棄甲曳兵」比喻放棄或被打敗。 △「五十步笑百步」
形容戰敗落荒而逃。 &比喻放棄或被打敗。
參考詞語:「丟盔卸甲、棄甲丟盔、棄甲負弩」
孟子、名軻、戰國時鄒人、主張「性善」之說、後世尊稱為「亞聖」。在孟子所處的時代、各國經常互相攻伐、為了遏止戰禍的蔓延、讓百姓過安定的生活、孟子便周遊列國、倡導實行王道、重視仁義、以改變這種好戰的風氣。有一次孟子去見梁惠王、梁惠王說:「我治理國事、真是盡心盡力了!河內遇到饑荒、就把河內的災民遷移到河東、又將河東的糧食運到河內來賑濟。當河東遇到饑荒、也是這樣處理。看看鄰國、沒有一個國君像我這樣用心的、但是鄰國的百姓沒有減少、而我國的百姓也沒有增多、這是什麼緣故呢?」孟子回答說:「您向來喜歡打仗、我就用戰爭來做個比喻。戰鼓咚咚的響著、兩軍開戰、刀劍交鋒、但卻有戰敗的士兵丟掉盔甲、拖著兵器逃走、有的逃了一百步停下來、有的逃了五十步就停下來。逃了五十步的人卻取笑那逃了一百步的人、說他膽子小。您覺得怎麼樣呢?」梁惠王說:「這是不對的、只不過沒跑到一百步罷了、但逃了五十步也是逃跑啊!」孟子說:「您如果明白了這個道理、就不會奢望百姓會比鄰國多了。」意思是說、梁惠王和其他國家一樣、都不實行王道、如何能期待有更多的人民來歸附呢!後來原文中的「棄甲曳兵」被摘出、成為一句成語、用來形容戰敗落荒而逃、亦用於比喻放棄或被打敗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