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trl+K

搜尋方式

棄甲曳兵

ㄑㄧˋ ㄐㄧㄚˇ ㄧˋ ㄅㄧㄥ
  1. 拋棄鎧甲,拖著兵器。形容戰敗逃走的狼狽狀。《孟子.梁惠王上》:「填然鼓之,兵刃既接,棄甲曳兵而走。」《東周列國志》第六回:「被公子翬奮勇當先,只一陣,殺得宋兵棄甲曳兵,逃命不迭。」

棄甲曳兵

ㄑㄧˋ ㄐㄧㄚˇ ㄧˋ ㄅㄧㄥ

曳、拖著。「棄甲曳兵」指拋棄盔甲、拖著兵器。形容戰敗落荒而逃。語出《孟子.梁惠王上》。後亦用「棄甲曳兵」比喻放棄或被打敗五十步笑百步

用法

形容戰敗落荒而逃。 &比喻放棄或被打敗。

例句

  1. 敵軍眼見大勢已去、只好棄甲曳兵、四處奔逃。
  2. 這支精銳的部隊把敵人殺得棄甲曳兵、抱頭鼠竄。
  3. 由於戰事受挫、士兵們鬥志漸失、棄甲曳兵的狀況不斷出現
  4. 這一仗因為戰術使用得宜、我軍把敵人打得棄甲曳兵、落荒而逃。
  5. 由於雙方實力懸殊、這場比賽他早早就棄甲曳兵了。
  6. 這次關鍵的失誤、造成失分擴大、教練不得不棄甲曳兵、把主力選手都換下場
  7. 這次辯論賽、他們因為準備不夠充分、辯論時多次啞口無言、最後只得棄甲曳兵、束手認輸。

辨識

參考詞語:「丟盔卸甲、棄甲丟盔、棄甲負弩

典故說明

孟子、名軻、戰國時鄒人、主張「性善」之說、後世尊稱為「亞聖」。在孟子所處的時代、各國經常互相攻伐、為了遏止戰禍的蔓延、讓百姓過安定的生活、孟子便周遊列國、倡導實行王道、重視仁義、以改變這種好戰的風氣。有一次孟子去見梁惠王、梁惠王說:「我治理國事、真是盡心盡力了!河內遇到饑荒、就把河內的災民遷移到河東、又將河東的糧食運到河內來賑濟。當河東遇到饑荒、也是這樣處理。看看鄰國沒有一個國君像我這樣用心的、但是鄰國的百姓沒有減少、而我國的百姓也沒有增多、這是什麼緣故呢?」孟子回答說:「您向來喜歡打仗、我就用戰爭來做個比喻戰鼓咚咚的響著、兩軍開戰、刀劍交鋒、但卻有戰敗的士兵丟掉盔甲、拖著兵器逃走、有的逃了一百步停下來、有的逃了五十步就停下來。逃了五十步的人卻取笑那逃了一百步的人、說他膽子小。您覺得怎麼樣呢?」梁惠王說:「這是不對的、只不過沒跑到一百步罷了、但逃了五十步也是逃跑啊!」孟子說:「您如果明白了這個道理、就不會奢望百姓會比鄰國多了。」意思是說、梁惠王和其他國家一樣、都不實行王道、如何能期待有更多的人民來歸附呢!後來原文中的「棄甲曳兵」被摘出、成為一句成語、用來形容戰敗落荒而逃、亦用於比喻放棄或被打敗。

書證

  1. 《孟子.梁惠王上》:「填然鼓之、兵刃既接、棄甲曳兵而走。」(源)
  2. 宋.徐夢莘《三朝北盟會編.卷二二七.炎興下帙》:「是時諸將合謀、大戰而勝、金人敗北、棄甲曳兵而走。」
  3. 《八段錦》第五回:「若果真話、我便打磨軍器、暗藏于房中、待他來時、著寔(實)殺他一陣、教他棄甲曳兵而走。」
  4. 明.劉基〈出身〉詩:「辭樓下殿向前行、棄甲曳兵身始清。臃腫牽連無跌斷、家資雖有亦須傾。」
  5. 清.梁啟超〈申論種族革命與政治革命之得失〉:「於是乎所謂國民總意說、不得不棄甲曳兵、設遯詞焉、而變爲國民多數說。」
  6. 《東周列國志》第六回:「被公子翬奮勇當先、只一陣、殺得宋兵棄甲曳兵、逃命不迭。」
  7. 《歇浦潮》第七五回:「他們抓不著我頭頸、乃知軍機失敗、於是乎棄甲曳兵而走焉。」

在其他地方搜尋「棄甲曳兵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