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trl+K

搜尋方式

比比皆是

ㄅㄧˋ ㄅㄧˋ ㄐㄧㄝ ㄕˋ
  1. 比比,指到處。到處都是,形容很多。
    [例]如今趕時髦的人,比比皆是。

[反]鳳毛麟角

比比皆是

ㄅㄧˋ ㄅㄧˋ ㄐㄧㄝ ㄕˋ
  1. 到處都是。形容很多。元.陶宗儀《南村輟耕錄.卷六.喪師衰經》:「世道不古久矣!朝為師生而暮若途人者,比比皆是。」《紅樓夢》第二回:「上自朝廷,下至草野,比比皆是。」也作「比比皆然」、「比肩皆是」。

比比皆是

ㄅㄧˋ ㄅㄧˋ ㄐㄧㄝ ㄕˋ

比比,每每、頻頻。「比比皆是」形容到處都是。語本《戰國策.秦策一》。 比肩皆是」、「摩肩接踵」、「觸目皆是

用法

形容到處都是。

用在「處處皆是」的表述上。

例句

  1. 如今社會富裕了,住高樓、開汽車的人比比皆是。
  2. 在你們山上難得一見的烏魚子,在我們這漁港比比皆是。
  3. 像他這種擅長電腦打字的人才比比皆是,有什麼好驕傲的?
  4. 在純樸的鄉下,樂善好施的人比比皆是,讓人覺得很有人情味。
  5. 這種樣式產品比比皆是,你不必急於買下,貨比三家不吃虧呢!
  6. 我們一走進會場,各種精雕細琢的玉器比比皆是,令人目不暇給。
  7. 一到週年慶,百貨公司裡的折扣品比比皆是,看得顧客心動不已。
  8. 這個人的語文能力太差,寫起文章來,不但詞句有欠順暢,而且錯別字比比皆是。

辨識

近義:俯拾即是觸目皆是

反義:屈指可數絕無僅有寥寥無幾

參考詞語:「比比皆然

「比比皆是」及「觸目皆是」都有到處都是的意思。 「比比皆是」適用範圍較廣;「觸目皆是」強調放眼所見。

比比皆是 觸目皆是
○ ☓ 像他這種擅長電腦打字的人才∼,有什麼好驕傲的?
☓ ○ 經過戰爭的洗禮後,整座城陷入一片死寂,斷垣殘壁的景象∼,令人不勝唏噓。

典故說明

張儀是戰國時代有名的謀士,《戰國策.秦策一》裡記載他遊說秦惠王,向秦王分析當時的國際情勢,提出自己的連橫政策,以打破六國合縱之約,進而統一天下。他認為六國普遍國庫空虛,賞罰不明,以致軍民到了戰場上,看到敵人都四處逃散,然後怪罪人民不能效忠。其實這都是制度上的不公,賞罰不明確所造成的。而秦國制度完備信賞必罰,人民「聞戰頓足徒裼,犯白刃,蹈煨炭,斷死於前者比是也」,意謂:人民都勇於赴死,為國家效命,不怕刀槍火炭,斷然戰死沙場之人「比比是也」。因此,秦國有實力併吞六國,只要政策得當。就用「比肩」來表示很多。後來「比比皆是」這個成語就從「比是也」演變而出,用來形容到處都是。

書證

  1. 宋.朱弁《曲洧舊聞》卷七:「秉筆之士所用故實,有淹貫所不究者,有蹈前人舊轍而不討論所從來者,譬侏儒觀戲,人笑亦笑。謂眾人決不誤我者,比比皆是也。」
  2. 宋.富弼〈論辨邪正〉:「其有在方策者,比比皆是,不可殫引。」
  3. 宋.羅大經《鶴林玉露》卷四:「自後世惡直好佞,以直言賈禍者,比比皆是。」
  4. 《宋史.卷四二二.李知孝列傳》:「趣召之人,率皆遲回,久而不至,以要君為高致,以共命為常流,可行而固不行,不疾而稱有疾,比比皆是,相扇成風。」
  5. 元.陶宗儀《南村輟耕錄.卷六.喪師衰絰》:「朝為師生而暮若途人者,比比皆是。」
  6. 《紅樓夢》第二回:「清明靈秀之氣所秉者,上至朝廷,下至草野,比比皆是。」

在其他地方搜尋「比比皆是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