「鳳毛」,鳳凰的羽毛。語出南朝宋.劉義慶《世說新語.容止》。「麟角」,麒麟的角。語出三國魏.蔣濟〈萬機論〉。「鳳毛麟角」比喻稀罕珍貴的人、物。
01.明.何良俊《四友齋叢說》卷二三:「康對山之文,天下慕向之,如鳳毛麟角。後刻集一出,殊不愜人意。」 02.明.汪廷訥《種玉記》第二九齣:「駙馬是鳳毛麟角,公主是玉葉金枝,在釣惟緡,果然是王侯之配。」 03.明.吳廷翰〈贈四山童先生七十壽序〉:「予取友四方,見其瑰瑋卓犖、聰明持達、負經濟之才、淹貫之學者,雲集霧滃,予敢少之哉?然而直節不撓,正論不阿者,則固鳳毛麟角矣。」
比喻稀罕珍貴的人、物。
反義:不勝枚舉、比比皆是、汗牛充棟、多如牛毛、車載斗量、恆河沙數
參考詞語:「鳳毛麟甲、麟角鳳毛」
「鳳毛麟角」係由「鳳毛」及「麟角」二詞語組合而成。「鳳毛」見於《世說新語.容止》。王劭是王導的第五子,風度姿態都很像他的父親。他作侍中時,有次奉旨授予桓溫升職用的官服。王劭剛從大門進入,桓溫遠遠的望著他,覺得他有其父之風。六朝時南方人稱讚子弟的才幹可與父兄輩相比者為「有鳳毛」,於是桓溫就說:「大奴固自有鳳毛。」意思便是稱讚王劭的能力不輸給其父王導。「麟角」見於〈萬機論〉。魏文帝曹丕雅好文學,即位後進行了一連串的改革,包括選拔人才,提倡文學,一時之間,文風大盛。但為學之人雖多,有所成就之人卻少,故蔣濟在〈萬機論〉中評論道:「學習的人雖然多得像牛毛一樣,但真正學有所成的人卻像麒麟的角一樣稀少。」後來這兩個詞語被合用成「鳳毛麟角」,用來比喻稀罕珍貴的人、物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