「洗心」,洗滌心胸,摒除惡念或雜念。語出《易經.繫辭上》。「革面」,改變面目。語出《易經.革卦》。「洗心革面」指除去邪思雜念,改變舊日面目;比喻澈底悔悟,改過遷善。 △「脫胎換骨」
01.晉.葛洪《抱朴子.外篇.用刑》:「化上而興善者,必若靡草之逐驚風;洗心而革面者,必若清波之滌輕塵。」 02.宋.辛棄疾〈淳熙己亥論盜賊劄子〉:「自今以始,洗心革面,皆以惠養元元為意。」 03.《三朝北盟會編.卷九五.靖康中帙》:「名分既辨,號令既行,則懷忠抱義者,知效命之所;拱手觀變者,銷從逆之萌。盜賊盤據,必洗心革面,不復有雄跨割據之意。」 04.清.于成龍《于清端政書.卷七.兩江書.興利除弊條約》:「徵收錢糧,照部頒法馬,令花戶自封投櫃,不許暗加火耗。久奉禁例,況經功令創懲,州縣各官自宜洗心革面。」
比喻澈底悔悟,改過遷善。
參考詞語:「洗心回面、洗心革志、洗心革意、革面洗心」
「洗心革面」及「脫胎換骨」都有澈底改變的意思。
「洗心革面」側重於人能摒除惡習;「脫胎換骨」側重於人或物整體的改變。 |
洗心革面 脫胎換骨 ○ ㄨ 經過這次教訓,他決定∼,不再沉迷於賭博。 ㄨ ○ 透過藝術家的巧手妙思,讓這些垃圾∼,變成一件件令人愛不釋手的藝術品。
「洗心革面」係由「洗心」及「革面」二語組合而成。 「洗心」見於《易經.繫辭上》,孔子認為《周易》的功用在聖人用它「以通天下之志,以定天下之業,以斷天下之疑」,並以之「洗心,退藏於密」,就是指聖人以《易經》的內容,進則能洗滌心胸,摒除惡念或雜念,退則隱藏幽微,其功用隱而不現。 「革面」亦見於《易經》,〈革卦〉裡的上六爻辭說:「君子豹變,小人革面。」「豹變」是用豹的毛紋變得更斑斕絢麗,來形容人遷善去惡,美德顯現,而「革面」則是指改變面目。《象傳》則說:「君子豹變,其文蔚也;小人革面,順以從君也。」同樣為改變,但君子改變,是表現在才學文辭上,而小人改變,則是用來巴結君王的。後來這兩個詞語被合用成「洗心革面」,用來比喻澈底悔悟,改過遷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