猶「臨渴掘井」。見「臨渴掘井」條。01.《黃帝內經素問.卷一.四氣調神大論》:「夫病已成而後藥之、亂已成而後治之、譬猶渴而穿井、鬥而鑄錐、不亦晚乎!」(源)02.漢.劉向《說苑.卷一二.奉使》:「寡人所謂飢而求黍稷、渴而穿井者、未嘗能以歡喜見子。」
參考詞語:「臨渴掘井」
此處所列為「臨渴掘井」之典故說明、提供參考。「臨渴掘井」原作「渴而穿井」。《黃帝內經》共十八卷、內容包括《黃帝內經素問》、《靈樞經》兩部分。是春秋戰國前醫療經驗和理論知識的總結、也是現存最早的中醫理論著作。這篇〈四氣調神大論〉記載:強調人應依據四時陰陽調整作息以養生的重要性、闡明四時陰陽是萬物的根本、順應節氣就不會生重病、是養生的方法、如果等到病根生成才治療、亂象已成才治理疏通、就像口渴了才挖井取水、要打仗了才鑄造兵器、這樣豈不是太晚了!後來「臨渴掘井」這句成語、就從原文中的「渴而穿井」演變而來、用來比喻事到臨頭才著手準備、為時已晚。另外在《晏子春秋.內篇.雜上》也記載一則故事:春秋魯昭公逃離自己的國家投奔齊國、齊景公問他原因時、他說:「我因為不懂得任用賢德忠心的人、又聽不進諫言、導致身邊都是奸佞小人、沒有人可以輔佐我、因此失去政權。」景公聽了問晏子:「如果幫助魯昭公回去魯國、他會成為賢明的國君嗎?」晏子回答說:「不會。溺水後才探水路、迷路後才向人問路、就像是面臨災難才趕緊鑄造兵器、被噎著了才趕緊挖井取水、雖然緊急採取行動但是已經來不及了!」「噎」指食物塞住咽喉、氣透不過來。如果把噎改成渴、意思就會更明白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