堅守個人的節操修養。語出《孟子.盡心上》。後亦用「獨善其身」比喻只顧保全自己,而不關心他人和社會。
01.《孟子.盡心上》:「窮則獨善其身,達則兼善天下。」(源) 02.《後漢書.卷三七.桓榮丁鴻列傳.丁鴻》:「君子立言,非苟顯其理,將以啟天下之方悟者;立行,非獨善其身,將以訓天下之方動者。」 03.《晉書.卷五五.列傳.夏侯湛》:「方將保重嗇神,獨善其身,玄白沖虛,仡爾養真。」 04.《陳書.卷一九.列傳.虞荔》:「當今朝廷惟新,廣求英雋,豈可栖遲東土,獨善其身?」 05.《北史.卷四七.列傳.袁翻》:「翻名位俱重,當時賢達咸推與之。然獨善其身,無所獎拔,排抑後進,論者鄙之。」 06.唐.韓愈〈爭臣論〉:「得其道不敢獨善其身,而必以兼濟天下也。」 07.《舊唐書.卷一○三.列傳.牛仙客》:「仙客既居相位,獨善其身,唯諾而已。」 08.宋.胡瑗《周易口義.卷八.井卦》:「君子德行既成,則當發施于天下,使天下之人皆受其賜,故不可遁于山林而獨善其身,亦不可吝嗇所為而不施發也。」 09.明.練子寧〈石田書隱詩序〉:「吾之所得天命者,既不足以兼善天下矣,豈不足以獨善其身乎?」 10.《初刻拍案驚奇》卷二八:「但只獨善其身,便是辟支小乘。」
堅守個人的節操修養。 &比喻只顧保全自己,而不關心他人和社會。
參考詞語:「獨善一身」
「義」,作為正道、正理,是人的價值展現,也是君子的立身之本,如孔子提到「君子義以為上」。孟子更是將「義」視為君子的實踐之道,因此說到:「夫義,路也;禮,門也。惟君子能由是路,出入是門也。」故而在《孟子》中,常將「義」與「仁」、「禮」合用,謂之「仁義」、「禮義」。《孟子.盡心上》中,孟子對宋句踐說:「你喜歡遊說各國君主?那麼就讓我來告訴你如何遊說。遊說他人時,不管別人是否理解自己的理念,自己都能以平靜心情去體會其中樂趣。」宋句踐隨即問:「要如何才能悠然自得呢?」孟子回答:「尊崇道德,喜好仁義就能安詳自得。因此,士人在窮困時不失去仁義,成功時不背離道德。窮困時不失去仁義,士人能保有本性;成功時不背離道德,百姓不因此失望。古人在得志時,將恩惠施加於人民身上;不得志時,則修養身心以提升品德。等待能受到重用。未顯達的時候,注重個人的節操修養,顯達的時候,廣布恩澤,使天下蒼生皆能蒙受其惠。」後來原文中的「獨善其身」被摘出,成為一句成語,用來指堅守個人的節操修養。後世亦用於比喻只顧保全自己,而不關心他人和社會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