美玉和石頭一同被燒毀。語出《書經.胤征》。後用「玉石俱焚」比喻不論賢愚、善惡、好壞同時受害,盡皆毀滅。 △「同歸於盡」
01.《書經.胤征》:「火炎崐岡,玉石俱焚;天吏逸德,烈于猛火。」 02.《南齊書.卷一.高帝本紀上》:「火炎崐岡,玉石俱焚;黔首相悲,朝不謀夕。」 03.《宋史.卷三八五.蕭燧列傳》:「如火烈烈,玉石俱焚;在冬青青,松柏不改。」 04.《三國演義》第四一回:「公可往說劉備:如肯來降,免罪賜爵;若更執迷,軍民共戮,玉石俱焚。」 05.《警世通言.卷一二.范鰍兒雙鏡重圓》:「我陷在『賊』中,原非本意,今無計自明,玉石俱焚,已付之於命了。」 06.《三俠五義》第一一九回:「若論捉拿奸王,易如反掌;因有仁兄在內,惟恐到了臨期,玉石俱焚,實實不忍。」 07.《鏡花緣》第二四回:「女兒既有所見,兼因駙馬暴戾異常,將來必有大禍,惟恐玉石俱焚,因此不避羞恥,曾於黑夜俟駙馬安寢,暗至他的門首,勸他急速回鄉,另尋門路。」
比喻不論賢愚、善惡、好壞同時受害,盡皆毀滅。
參考詞語:「玉石俱摧、玉石俱燼、玉石俱碎、玉石同沉、玉石同焚、玉石同碎」
俱,音ㄐㄩˋ。皆、都、全。不可寫作「具」。 「玉石俱焚」及「同歸於盡」都有雙方一起毀滅的意思。經常會連用。
「玉石俱焚」側重於強調兩方中一方好、一方壞;「同歸於盡」適用範圍較廣,不論好壞,常用於強調與對方拚鬥的決心。 |
玉石俱焚 同歸於盡 ○ ㄨ 你把優秀和不適任的員工一概裁退,豈不是∼? ㄨ ○ 他身綁炸彈,準備衝入敵營,和敵人∼。
《書經》即《尚書》。為上古文獻。今傳《尚書》有真古文和偽古文兩部分。〈胤征〉屬偽古文《尚書》。一般認為多抄襲先秦古書的文句,雜入所杜撰之文中,所以亦有其文獻上的參考價值。據〈書序〉記載,羲氏與和氏歷代為日官,負責觀察天象四時。至夏帝仲康時,因為沉迷於飲酒而怠忽職守,於是仲康派胤侯前往征伐。出師之前,胤侯做了這篇〈胤征〉來訓誡勉勵將士們。文中提到:「今天我將要率領你們這些勇猛的將士,前往討伐失職的羲氏與和氏。你們應該輔助我,一同為天子效力。崑崙山上如果發生大火,美玉和石頭都將一同焚毀;天子的官吏若是失職,對天下百姓所造成的傷害比烈火還要可怕啊!」後來「玉石俱焚」被用來比喻不論賢愚、善惡、好壞同時受害,盡皆毀滅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