曲調雖異,但演奏的技巧造詣卻相同。比喻不同人的辭章或言論同樣精彩。後用「異曲同工」比喻不同的作法收到同樣的功效。語本唐.韓愈〈進學解〉。 △「殊途同歸」
01.宋.洪适《盤洲文集.卷五七.答張縣尉狀》:「鼓琴有山水意,未易知音;擲地作金石聲,自應擊節。某官沉酣《七略》鑽厲三餘。異曲同工,已有飄飄之氣;博聞強識,必成灼灼之名。」 02.明.胡應麟《詩藪.內編.古體上》:「四言變而離騷,離騷變而五言,……上下千年,雖氣運推移,文質迭尚,而異曲同工,咸臻厥美。」 03.清.錢謙益〈題徐季白詩卷後〉:「後來才俊,比肩接踵,莫不異曲同工,光前絕後,季白則其超乘絕出者也。」 04.清.陳維崧〈今詞選序〉:「詞非小道,遂撮名章於一卷,用存雅調於千年,諸家既異曲同工,總製亦造車合轍。」 05.清.錢大昕〈灸硯集序〉:「今習庵之詩為朝野推重,不減香山廣大教化之目,而一時唱酬諸公異曲同工,視元和長慶之彥有過之無不及。」 06.《聊齋志異.卷一.蛇人》馮鎮巒評:「此等題我嫌汙筆,寫來款款動人乃爾。與柳州(宗元)〈捕蛇者說〉異曲同工。」
不同的作法收到同樣的功效。
近義:殊途同歸
參考詞語:「同工異巧、同工異曲」
「異曲同工」原作「同工異曲」。「曲」指曲調,「工」指巧妙。韓愈是唐代的著名文人,他精通六經百家,崇尚儒學,排斥佛老,文章自成一家,為後世治古文者所取法。其登進士第後,曾任國子博士、監察御史等職,卻因直言敢諫,屢次被貶,久久不得升遷。韓愈自認才高,不應受此待遇,因此作〈進學解〉一文自嘲。文中敘述一日國子先生教誨學生說:「學業要精進,就要勤勉;學業之所以荒廢,就是因為嬉戲。」學生卻回說:「老師您如此勤勉向學,作品的旨趣,及得上《莊子》、《楚辭》的宏肆深奧,寫作技巧也如同《史記》般豐富,能力比得上揚雄、司馬相如等人,雖然風格不同,但是技巧造詣是一樣的高明,內容豐富,文筆豪放。您如此努力,卻屢次被黜,官運不順,自己都該好好想想,幹嘛還訓示別人!」文中的國子先生即韓愈自稱,韓愈藉著別人的口吻,宣洩自己懷才不遇的憤慨,原用以自嘲。後來「異曲同工」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,原用來比喻不同人的辭章或言論同樣精彩,後則用於比喻不同的作法收到同樣的功效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