形容夫妻間相處融洽,互相敬愛。#語本《左傳.僖公三十三年》。
01.《後漢書.卷八三.逸民列傳.龐公》:「龐公者,南郡襄陽人也。居峴山之南,未嘗入城府。夫妻相敬如賓。」 02.明.朱權《荊釵記》第一二齣:「夫妻交拜,相敬如賓。務要上和下睦,夫唱婦隨。」 03.《警世通言.卷一二.范鰍兒雙鏡重圓》:「自此夫妻和順,相敬如賓。」 04.《醒世恆言.卷一○.劉小官雌雄兄弟》:「劉奇成親之後,夫婦相敬如賓,掙起大大家事,生下五男二女。」 05.《紅樓夢》第八五回:「鳳姐在地下站著,笑道:『你兩個那裡像天天在一處的,倒像是客一般,有這些套話,可是人說的「相敬如賓」了。』」
形容夫妻間相處融洽,互相敬愛。褒義。
反義:琴瑟不和
參考詞語:「相待如賓、相遇如賓」
「相敬如賓」原作「相待如賓」。《左傳.僖公三十三年》載,春秋時代,晉文公派大夫臼季出使他國。途中經過冀地時,看到冀缺在田裡除草,而他的妻子送飯給他吃時,兩人彼此恭敬,就好像在對待賓客一樣。回到晉國後,臼季就告訴晉文公這件事,並說:「恭敬是德性的集中表現,能夠做到恭敬,就必定有德行;有德行的人,才能用以治理人民。」極力推薦冀缺,希望晉文公重用。但是晉文公認為冀缺的父親有罪,是不能任用的。臼季說:「父親的過失,是不應該再牽連子女的。像古時候舜因為懲罰有罪,流放了鯀,但卻舉拔賢人而重用了禹;管仲是桓公的敵人,但桓公以他為相而成就了霸業。君王在任用賢人時,只要取用其長處就可以了。」因此,晉文公放棄了成見,任命冀缺為下軍大夫。後來「相敬如賓」這句成語,就從原文中的「相待如賓」演變而出,用來形容夫妻間相處融洽,互相敬愛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