表面做出要攻打東邊的聲勢,實際上卻集中主力攻擊對方不備的西邊的戰略。#語本《淮南子.兵略》。後亦用「聲東擊西」比喻以虛張聲勢,來轉移對方的注意力。
01.《宋史.卷四五二.忠義列傳七.高敏》:「兵家之事,聲東擊西,環慶嘗破白豹、金湯,結釁已深,不可不備。」 02.《明史.卷一八三.倪岳列傳》:「夫聲東擊西者,賊寇之奸態也。擣虛批亢者,兵家之長策也。」 03.《三國演義》第一一一回:「蜀人或聲東擊西,指南攻北,吾兵必須分頭守把;蜀兵合為一處而來,以一分當我四分:其必出四也。」 04.《蕩寇志》第二一回:「我久已想要用聲東擊西之計,到彼縱火,誘那廝去救,此關可破。」 05.《清史稿.卷一五一.交通志三》:「倘遇用兵之際,彼等外國軍信速於中國,利害已判若徑庭。且其鐵甲兵船,在海洋日行千餘里,勢必聲東擊西,莫可測度,全賴軍報神速,相機調援,是電報實為防務所必需。」
以虛張聲勢,來轉移對方的注意力。
反義:直搗黃龍
參考詞語:「聲西擊東」
《淮南子.兵略》中,提到「聲東擊西」的戰略:製造出要攻打東邊的聲勢,以吸引對方的注意力,實際上卻把主力集中在對手疏於防備的西邊,予以進攻打擊,是一種出奇制勝的作戰計謀。在唐.杜佑《通典》中,我們也可看到「聲言擊東其實擊西」的戰略。在東漢初年,征南大將軍岑彭帶著三萬兵馬,向南攻打秦豐,與秦豐部將蔡宏在鄧地僵持數月不見勝負。有一天岑彭通告士兵,明早要向西攻打山都,並故意放走抓到的俘虜,讓他們去向秦豐報信。秦豐就派大軍去西邊防備岑彭的襲擊,岑彭卻潛兵渡過沔水,悄悄東進,襲擊攻破秦豐部下張陽,又從川谷間伐木開道,進搗黎邱。黎邱是秦豐根據地,秦豐在西邊接得警報,慌忙地返回救援。岑彭與諸將駐營東山,嚴兵以待。秦豐與蔡宏夜攻岑彭,岑彭開營迎擊,大破秦豐軍隊,秦豐最後敗逃黎邱。此即「聲東擊西」戰略的例證。後來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,用來比喻虛張聲勢,以轉移對方的注意力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