「背水一戰」的「背水」,就是背對著河流,毫無退路的意思。「背水一戰」比喻抱著必死的決心,奮戰取勝。※語或本《尉繚子.天官》。 △「孤注一擲」、「破釜沉舟」
01.宋.謝翱〈文房四友歎〉詩:「荊山風雨朝暮號,璞在吾懷足何罪?恨不雪恥酬諸姬,背水一戰漢為池。」 02.宋.秦觀〈將帥策〉:「韓信之擊趙,非素拊循士大夫也,背水一戰而擒趙王歇,斬成安君,是不在乎任之久近也。」 03.元.劉壎〈書南居陳君丁亥集後〉:「淮陰,漢大將,以背水一戰傳;公瑾,江東豪傑,以赤壁一捷傳。」 04.明.王翰〈過韓廟〉詩:「西來鐵馬疾如風,魏豹就虜猶兒童。背水一戰趙壁破,飛書纔入燕城崩。」
比喻抱著必死的決心,奮戰取勝。
反義:臨陣脫逃
參考詞語:「背水陳」
「背水一戰」原作「背水陳」。戰國時,梁惠王問尉繚子說:「我聽說黃帝有刑德之說,靠它可以百戰百勝,有這回事嗎?」尉繚子說:「不是這樣的,黃帝的刑德之說,是指用武力討伐敵人,用文德治理天下,和國君所要追求的流年方位無關。假設今天有一座城池,用什麼方法都攻不下來,如果按陰陽五行,難道沒有任何吉時是適宜攻城的嗎?其實這座城會無法攻破,完全是因為它的防護堅固,城內兵器完備,糧食物資充足,又有豪傑之人同心協力的固守。如果不是這樣,城就很容易攻下了。這樣看來,要找良辰吉日不如多花心思在行動策略上。《天官》中曾說:『背靠著水部陣,等於是把部隊置於死地;面對著山坡擺陣,簡直是自廢兵力。』但想當初武王伐紂時,就是背著濟水、面對牧野山坡列陣,以二萬多人的兵力,去迎戰紂王的數十萬大軍,那紂王不是得了《天官》書中的陣式之利,必勝無疑嗎?但是後來武王仍然打贏這場仗,滅了商朝。所以能百戰百勝並不在於選對良辰吉日,而完全是人的努力。」這裡提到了「背水陳」,也就是「背水布陣」的意思,可能就是後來「背水一戰」這句成語的出處,用來比喻抱著必死的決心,奮戰取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