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trl+K

搜尋方式

ㄓˋ
部,共9畫】
  1. 給與。
    [例]致贈致函、致電

  2. 表示。
    [例]致意致敬、致謝

  3. 獲得
    [例]致富致勝、羅致

  4. 使得。
    [例]導致、以致

  5. 推極、窮究
    [例]格物致知。(《禮記大學》)

  6. 竭盡。
    [例]致力、專心致志

  7. 情趣、意態
    [例]興致雅致情致

ㄓˋ
部,共9畫】

  1. 達到。《莊子.外物》:「天地非不廣且大也,人之所用容足耳;然則廁足而墊之,致黃泉,人尚有用乎?」《後漢書.卷六○上.馬融列傳》:「夫樂而不荒,憂而不困,先王所以平和府藏,頤養精神,致之無疆。」

  2. 給予。《史記.卷四七.孔子世家》:「魯今且郊,如致膰乎大夫,則吾猶可以止。」《晉書.卷四三.列傳.山濤》:「今致錢二十萬、穀二百斛。」

  3. 求取獲得。《論語.子張》:「百工居肆以成其事,君子學以致其道。」《太平廣記.卷二三三.南方酒》引《投荒雜錄》:「因決陂水,取供賀客,南人謂之女酒。味絕美,居常不可致也。」

  4. 傳達、表示。《詩經.小雅.楚茨》:「工祝致告,徂賚孝孫。」《三國志.卷二四.魏書.韓崔高孫王傳.崔林》:「仗節統事,州郡莫不奉牋致敬。」

  5. 招引延攬。《易經.需卦.九三》:「需于泥,致寇至。」《漢書.卷三九.蕭何曹參傳.蕭何》:「臣願大王王漢中,養其民以致賢人。」

  6. 召集。《周禮.地官司徒.大司徒》:「若國有大故,則致萬民於王門。」《國語.越語上》:「句踐既許之,乃致其眾而誓之。」宋.蘇軾〈教戰守策〉:「秋冬之隙,致民田獵以講武。」

  7. 奉獻進獻。《史記.卷四一.越王句踐世家》:「句踐已平吳,乃以兵北渡淮,與齊、晉諸侯會於徐州,致貢於周。」《三國志.卷二○.魏書.武文世王公傳.鄧哀王沖》:「時孫權曾致巨象,太祖欲知其斤重,訪之群下,咸莫能出其理。」

  8. 歸還退回。《公羊傳.宣公元年》:「既而曰若此乎,古之道不即人心,退而致仕。」《淮南子.氾論》:「成王既壯,周公屬籍致政,北面委質而臣事之。」

  9. 極盡、窮究。《禮記大學》:「欲誠其意者,先致其知。」《荀子.禮論》:「故君子上致其隆,下盡其殺,而中處其中,步驟馳騁厲騖不外是矣。」

  10. 竭盡。《論語.學而》:「事父母能竭其力,事君能致其身。」《三國志.卷七.魏書.呂布臧洪傳.臧洪》:「凡我同盟,齊心戮力,以致臣節。」宋.司馬光〈郭子儀單騎退敵〉:「我之將士,必致死與汝戰矣。」

  11. 形成、造成。《文選.卷一九.詩.韋孟.諷諫詩》:「致冰匪霜?致墜匪嫚?」李善注引晉灼曰:「致冰無不先由微霜,致墜無不先由驕慢。」《舊唐書.卷九二.列傳.韋安石》:「其婢久已轉嫁,薛氏使人捕而捶之致死。」

  1. 旨趣意態。南朝梁.劉勰《文心雕龍.辨騷》:「〈卜居〉標放言之致,〈漁父〉寄獨往之才。」《魏書.卷九三.恩倖列傳.茹皓》:「樹草栽木,頗有野致。」清.楊亨《白門新柳補記.喜齡》:「雖雲鬢蓬鬆,而意態幽閒,大有楚楚可憐之致。」

  2. 事物道理。晉.袁宏〈三國名臣序贊〉:「所以存亡殊致,始終不同。」南朝梁.王巾〈頭陀碑文〉:「是故三才既辨,識妙物之功;萬象已陳,悟太極之致。」

  3. 意志趨向。三國魏.嵇康〈與山巨源絕交書〉:「故君子百行,殊塗而同致,循性而動,各附所安。」明.張介賓《景岳全書.卷三.傳忠錄下.誤謬論》:「道本一源,理無二致。自一源而萬變,則萬變仍歸於一。」

  1. 以至於、使得。《後漢書.卷三.肅宗孝章帝紀》:「案不以罪,迫脅無辜,致令自殺者,一歲且多於斷獄。」《三國演義》第四回:「后大罵何進無謀,引賊入京,致有今日之禍。」


有提到「致」的條目