人雖有才能,卻無施展的機會。語本《三國志.卷三五.蜀書.諸葛亮傳》。 △「懷才不遇」
01.宋.胡寅《斐然集.卷二四.諸葛孔明傳》:「(諸葛)亮說(孫)權曰:『海內大亂,將軍起兵據有江東,劉豫州亦收眾漢南,與曹操並爭天下。今操芟夷大難略已平定,遂破荊州,威震四海。英雄無用武之地,故豫州遁逃至此,將軍量力而處之。……。』」 02.《喻世明言.卷八.吳保安棄家贖友》:「唐兵陷於伏中,又且路生力倦,如何抵敵?李都督雖然驍勇,奈英雄無用武之地。」 03.清.顧炎武〈形勢論〉:「夫取天下者,必居天下之上游,而後可以制人;英雄無用武之地則事不集。」 04.《醒世姻緣傳》第一回:「這晁大舍原是揮霍的人,只因做了窮秀才的兒子,叫他英雄無用武之地。」
人雖有才能,卻無施展的機會。
反義:人盡其才
一個英雄身負高強武藝,卻沒有可以施展的地方,自然是相當鬱悶不得志,所以「英雄無用武之地」便是形容一個人雖有才能,卻沒有施展的機會。《三國志.卷三五.蜀書.諸葛亮傳》記載了諸葛亮於赤壁之戰前遊說孫權的經過。當時曹派大軍南下,攻下荊州,逼近東吳,情勢危急,諸葛亮請求孫權出兵,與劉備合作,共同抵禦曹軍。言談中,諸葛亮說劉備兵敗逃亡,雖是英雄,但迫於形勢,使得才能抱負無法施展,正是「英雄無用武之地」。「英雄無用武之地」多用於慨嘆,可以自嘆,也可以嘆人或物。例如:「我的專長雖是籃球,但只要隊友不能合作,也就英雄無用武之地了。」此是自嘆。至於嘆人、嘆物,後列「用法說明」諸「例句」,皆屬之,可以參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