背著荊條,前往對方居所自請責罰。典出《史記.卷八一.廉頗藺相如列傳》。後用「負荊請罪」比喻主動向對方承認錯誤,請求責罰和原諒。 △「刎頸之交」
01.唐.李白〈上安州李長史書〉:「敢昧負荊請罪門下,儻免以訓責,恤其愚蒙;如能伏劍結纓,謝君侯之德。」 02.《舊五代史.卷一三三.周書.世襲列傳二.錢鏐》:「兼使人徐筠等進貢之時,禮儀有失,尚蒙赦宥,未置典刑,敢不投杖責躬,負荊請罪?」 03.元.高文秀《澠池會》第四折:「大夫!廉頗多有差遲,今日叩門負荊請罪。」 04.元.王實甫《麗春堂》第四折:「聖人著李圭到丞相跟前負荊請罪,丞相休記前讎!」 05.明.許自昌《水滸記》第一三齣:「特奉主帥之命,一來負荊請罪,二來送還財物。」 06.《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》第七二回:「倘使他到兄弟這裡,兄弟自當力為排解,叫他到貴署去負荊請罪;就怕他逕到督憲那裡去,那就得要閣下自己去料理的了。」 07.《兒女英雄傳》第三七回:「如今只講這席酒,原是為給爺賀喜接風,我們負荊請罪,請爺開酒而設的。」 08.《孽海花》第一六回:「這會兒,我也不敢在妹妹跟前辯,只有負荊請罪,求妹妹從此寬恕就完了!」
背著荊條,前往對方居所自請責罰。 &比喻主動向對方承認錯誤,請求責罰和原諒。
近義:肉袒牽羊
參考詞語:「肉袒負荊」
據《史記.卷八一.廉頗藺相如列傳》載,戰國時代,趙國有兩個賢臣,一個是藺相如,一個是廉頗。藺相如因為在與秦國的兩次外交攻防戰中,憑藉著勇氣與機智使趙國處於不敗之地,所以官階升至上卿,朝廷朝會時的位置還在大將軍廉頗之上,廉頗因而十分不滿。他認為自己一直以來在戰場上出生入死,屢屢建功,而藺相如只不過會逞口舌之能,便從一個出身卑賤、微不足道的門客,官至上卿,實在讓人無法忍受。廉頗於是宣稱:一定要找機會羞辱藺相如。藺相如聽說了以後,便刻意迴避廉頗,常常以生病為由不出席朝會。在路上遠遠地看到廉頗,也要車夫先把車拉開躲到一邊。結果,大家都認為藺相如畏懼廉頗,廉頗因此十分得意。藺相如雖然不以為意,但他的門客、親信卻對他怯懦的行為感到不滿,引以為恥,紛紛求去。這時藺相如才解釋說:「我敢公然地在朝廷上叱責秦王和羞辱他的臣子,又怎麼會怕廉將軍呢?只是想到秦國之所以至今不敢出兵攻打趙國,是因為對我們兩個人有所顧忌。如果我們互相爭鬥,有任何一方傷亡,都可能會使國家遭致兵禍。國家的安危當然重於私人的恩怨,所以我才會不斷地忍讓啊!」後來這番話傳到廉頗耳中,他覺得非常慚愧,於是脫了上衣露出臂膊背負著荊條,親自到藺相如家認錯。藺相如並不怪罪他,兩人反而從此成為生死與共的好朋友。後來這個故事被濃縮成「負荊請罪」,用來比喻主動向對方承認錯誤,請求責罰和原諒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