隔著馬靴搔癢處。比喻未能透澈領悟佛理。※#語或出《景德傳燈錄.卷二二.福州康山契穩法寶大師》。後用「隔靴搔癢」比喻不切實際,未能掌握要點。
01.《景德傳燈錄.卷二二.福州康山契穩法寶大師》:「僧曰:『恁麼即識性無根去也。』師曰:『隔靴搔癢。』」(源) 02.《群音類選.官腔類.卷九.忠孝記.欲進諫章》:「虹出東邊手指西,都說得,無巴臂,個個是隔靴搔癢,反症行醫。」 03.《鏡花緣》第八一回:「題花把青鈿袖子抓兩抓道:『你是穿緞靴,我是隔靴搔癢,也打《孟子》一句。』」 04.《孽海花》第三二回:「議論他的,不說他文吏不知軍機,便說他鹵莽漫無布置,實際都是隔靴搔癢的話。」
比喻不切實際,未能掌握要點。
參考詞語:「隔靴之搔、隔靴抓痒、隔靴抓癢、隔靴搔痒」
「隔靴搔癢」指隔著靴子抓癢,這種做法總是難以搔到癢處,所以這句成語可以用來比喻不切實際,未能掌握要點。這應是從生活體驗衍生的成語。比較早的文獻資料,見於《景德傳燈錄.卷二二.福州康山契穩法寶大師》:「問:『圓明湛寂非師旨,學人因底卻勿明。』師曰:『辨得未?』僧曰:『恁麼即識性無根去也。』師曰:『隔靴搔癢。』」這段話大概的意思是說,有位僧人向法寶大師請示問題,在問答終了時,大師便問僧人都弄明白了嗎?僧人以「識性無根」回答。大師認為這位僧人並未洞澈領悟,所以說他:「隔靴搔癢。」宋代嚴羽《滄浪詩話.詩法》也有「意貴透徹,不可隔靴搔痒」的說法,是指詩歌的作法要使題旨明晰,不可漫無主題,抓不著重點,意思也是比喻不切實際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