馬鞭雖長、但距離太遠、打不到馬腹。比喻力量有所不及。語本《左傳.宣公十五年》。
比喻力量有所不及。
用在「能力不足」的表述上。
反義:力所能及
參考詞語:「鞭不及腹」
據《左傳.宣公十五年》載、春秋時楚莊王派申舟出使齊國、出使路上要經過宋國。按照各國相交的禮節、要路過那一國、必須得到該國的允許、但楚莊王仗著國力強盛、要申舟不用通知宋國、直接過去就是。申舟說:「如果不先告知就硬闖、宋國人可能會殺了我。」楚莊王說:「宋國要是敢殺了你、我就派兵攻打他們。」這種沒把宋國放在眼裡的作法果然激怒了宋國、於是把申舟殺了。楚莊王聽到申舟被殺的消息、氣得立即發兵攻打宋國、將宋國的都城團團圍住。雙方相持了幾個月、楚軍還是沒有取勝。第二年春天、宋國派大夫樂嬰齊到晉國求援。晉景公召集大臣商議、準備出兵援救、大夫伯宗勸阻說:「宋國發生危難、基於道義、我們是應該答應出兵相救。但古人曾說:『馬鞭雖長、但也無法打到馬腹。』目前楚國正受到上天保佑、是國勢最盛的時候、晉國雖然強大、能違反天意嗎?俗話說:『高高低低、都在心裡。』江河湖泊中有汙泥濁水、山林草叢中藏有毒蟲猛獸、潔白的美玉中隱藏斑痕、忍受一點恥辱、這也是很正常的事。您還是忍一忍吧!目前暫不出兵、等楚國國勢衰退以後再說吧!」晉景公聽了伯宗這一段話後、於是停止發兵。後來「鞭長莫及」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、用來比喻力量有所不及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