「飄颻」同「飄搖」。「風雨飄颻」即「風雨飄搖」。見「風雨飄搖」條。
參考詞語:「風雨飄搖」
此處所列為「風雨飄搖」之典故說明、提供參考。「風雨飄搖」原作「風雨漂搖」。《詩經》是一部詩歌總集、大抵收錄周初至春秋中葉的作品、反映了當時的社會生活、人民思想和情感。〈鴟鴞〉一詩為一隻母鳥訴說自己養育子女、築窩持家的辛勞與艱苦。全詩共四段、前三段敘述孩子被貓頭鷹抓走、以及自己為保全家園、費盡辛苦構築巢穴的過程。末段則用了「譙譙」、「翛翛」、「翹翹」、「嘵嘵」數個疊字、描寫母鳥竭盡心力後的憔悴與朝不保夕的驚恐。母鳥自訴:「為了築巢、我的羽毛變得散亂枯焦、尾巴殘破得像是枯黃的稻草。但那窩巢在又高又危險的樹梢、被風雨吹打得搖搖晃晃、我內心無比恐懼、卻只能無助的哀叫。」此詩或有所寄託、今日已不可確知。後來「風雨飄搖」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、用來比喻時局動盪不安、極不穩定。出現「風雨飄搖」的書證如宋.鄭清之〈念奴嬌.楚天霜曉〉詞:「多少風雨飄搖、夫君何素、晚節應難改。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