「深思」,深遠的思考。語出戰國楚.屈原〈漁父〉。「熟慮」,考慮周密。語出《史記.卷七二.穰侯列傳》。後用「深思熟慮」指仔細而深入地考慮。 △「深謀遠慮」
01.《魏書.卷六○.程駿列傳》:「攻難守易,則力懸百倍,不可不深思,不可不熟慮。」 02.宋.歐陽修〈辭免第二狀〉:「臣子至榮,人所願得。苟非深思熟慮,理須避讓,豈敢固自稽遲,以干典憲。」 03.宋.司馬光〈遺留物札子〉:「民已困窮,何以供命?飢寒所驅,必為盜賊。此乃安危之本,願陛下深思熟慮,勿以為細事而忽之也!」 04.宋.蘇軾《應詔集.卷二.策別九》:「而其人亦得深思熟慮,周旋於其間,不過十年,將必有卓然可觀者也。」 05.《金史.卷九三.宗浩列傳》:「既不能強,又不能弱,不深思熟慮以計將來之利害,徒以不情之語,形于尺牘而勤郵傳,何也?」 06.明.焦竑《玉堂叢語.卷七.規諷》:「竊思三楊輔政之初,一幾也,不深思熟慮,身任其責,惟陽斂陰施,掩人耳目,雖曰自保,其實誤國,致今歲七月之禍。」
仔細而深入地考慮。
參考詞語:「深思遠慮、精思熟慮」
「深思熟慮」係由「深思」及「熟慮」組合而成。「深思」見於戰國楚.屈原〈漁父〉。屈原原任三閭大夫,懷王時遭人毀謗,被放逐於漢北,於是作〈離騷〉以表忠貞之心。後被頃襄王召回,但又遭讒言而流放江南,終因不忍見國家淪亡,懷石自沉汩羅江而死。〈漁父〉一篇描述屈原被放逐江南,遊於江河傍,吟詩唱歌,神色十分憔悴,一個漁父看到他,問道:「你為什麼到這裡來呢?」屈原答:「整個世界是那麼汙濁,所有人都迷迷糊糊,只有我一個人是清醒的,所以被放逐到這裡。」漁夫勸他說:「真正的聖人應該是可以順應大環境的,既然世間混濁,眾人皆醉,你不如就隨波逐流,與世浮沉;為什麼要『深思高舉』,而讓自己流放到此地?」意思就是在這樣的環境下,不必想得太深遠,也不必堅持高尚的行為,以免徒增自己的痛苦。「熟慮」之「熟」為仔細、精詳的意思,此一詞語見於《史記.卷七二.穰侯列傳》。穰侯為戰國秦昭襄王的舅舅,昭襄王在位時以他為相。當時穰侯為擴張秦國領土而欲攻魏,於是派兵包圍魏都大梁。魏國大夫須賈為使其退兵,前往求見,分析秦、楚、趙、魏等各國間的依存與利益關係,然後說明秦之攻魏絕對是弊多於利,要穰侯「熟慮之而無行危」,也就是希望穰侯再次慎重思考,放棄攻打魏國。後來這兩個詞語被合用成「深思熟慮」,用來說明凡事要仔細而深入地考慮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