不同人的嘴裡說出同樣的話。形容眾人的說法或看法相同。語本《戰國策.齊策一》。
形容眾人的說法或看法相同。
參考詞語:「異口同辭、異口同音、異口一言、異人同辭、異聲同辭、異口同詞、異舌同辭、一口同聲、一口同音、異口同喙、異喙同辭」
「異口同聲」典源作「異人同辭」。《戰國策》為古代史學名著、原作者不詳、由漢朝劉向編訂而成、是記錄東周後期諸國爭戰、縱橫家為君王所擬定的政治主張和外交策略之史書。《戰國策.齊策一》記載了秦軍借道韓、魏兩國去攻打齊國、齊威王因此派章子率兵應戰。當齊軍與秦軍紮營、互相對峙時、使者往來頻繁、於是章子便派部分軍士把徽章換成秦軍的樣子混入秦軍。此時齊國的探子回報説章子帶領齊軍入秦、齊威王聽了之後並沒有什麼反應。接著又有探子回報說章子率齊軍向秦軍投降、齊威王一樣也沒有什麼回應、這樣的狀況發生了好幾次、朝臣就問齊威王說:「不同的探子都一致地説章子敗降了、國君為何不派其他將領發兵擊殺他呢?」齊威王因為堅信章子的忠誠、所以回答説:「章子絕不會背叛我的、為何要派兵擊殺他呢!」過沒多久、就傳來齊軍大獲全勝的捷報。後來「異口同聲」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、用來形容眾人的說法或看法相同。「異口同聲」較早的書證如《抱朴子.內篇.道意》:「本無至心而諫、怖者異口同聲、於是疑惑、竟於莫敢。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