不深入老虎的巢穴,無法捉到小老虎。比喻想要達到目標就必須深入冒險。#語本《東觀漢記.卷一六.班超傳》。
01.唐.釋皎然《詩式.卷一.取境》:「又云,不要苦思,苦思則喪自然之質。此亦不然。夫不入虎穴,焉得虎子?取境之時,須至難至險,始見奇句。」 02.《三國演義》第一一七回:「(鄧艾)乃喚諸軍曰:『不入虎穴,焉得虎子?』吾與汝等來到此地,若得成功,富貴共之。」 03.《三寶太監西洋記通俗演義》第四六回:「不入虎穴,焉得虎子!身先士卒,古之名將皆然。」 04.《濟公傳》第一八八回:「今天來到這裡,不入虎穴,焉得虎子?畏首畏尾,焉能成事?」 05.《兒女英雄傳》第一六回:「『不入虎穴,焉得虎子』,不恁的一激,怎生激得出她報仇的那句話來?」
比喻想要達到目標就必須冒險。
反義:知難而退
參考詞語:「不入獸穴,安得獸子、不入虎穴,不得虎子、不探虎穴,安得虎子、入虎穴得虎子、虎穴得子」
班超是東漢名將,為班彪之子,班固之弟。他年輕的時候,投筆從戎跟隨車都尉竇固與匈奴打仗,建立了許多戰功。後來竇固派班超出使西域,來到了鄯善國。鄯善國王對於班超一行人本來十分禮遇,但過了一段時間,卻明顯地冷淡起來。班超對這種情形感到不解,暗中探聽的結果,原來是匈奴也派了使者前來籠絡鄯善國王,使鄯善國王的心產生動搖。班超立刻召集所有的部屬三十六人,趁酒酣時候,激怒大家說道:「不探索老虎的巢穴,就不能捉到小老虎。現在唯一的方法,就是趁夜裡火攻匈奴使者,使他們不知道我們有多少人,一定會大驚恐,可以把他們全部殺掉,這樣一來,鄯善國王才會害怕,事功可以成立。」所有人都贊成班超的建議。於是當天夜裡,班超率領吏士攻入匈奴使者的營地,班超親手就殺了三人,把匈奴的使者以及副使都殺了,鄯善國王嚇得魂不附體,終於願意歸順漢朝。後來「不入虎穴,焉得虎子」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,比喻想要達到目標就必須深入冒險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