不共戴天
ㄅㄨˋ ㄍㄨㄥˋ ㄉㄞˋ ㄊㄧㄢ (變) ㄅㄨˊ ㄍㄨㄥˋ ㄉㄞˋ ㄊㄧㄢ
不與殺父的仇人共存於世間。◎語本《禮記.曲禮上》。後用「不共戴天」比喻仇恨極深。
△「勢不兩立」
用法
比喻仇恨極深。
用在「怨恨相仇」的表述上。
例句
- 父仇不共戴天、非報不可。
- 此恨如同不共戴天、難解難消了。
- 他恨不得一刀殺了這不共戴天的仇人。
- 土匪毀我家園、殺我家人、這仇不共戴天、一定要報。
- 這是不共戴天的深仇大恨、哪是你三言兩語所能化解的?
- 如今不共戴天的仇人就在眼前、他情緒激動得全身顫抖。
- 你們雙方到底有什麼不共戴天的仇恨、為什麼要這樣殘酷對待呢?
- 現代有些人看不順眼就動刀槍、好像對方跟他有不共戴天之仇似的。
- 你們只是好鬥而已、又不是有什麼不共戴天之仇、幹嘛如此怒目相向?
辨識
近義:水火不容、冰炭不容、你死我活、勢不兩立、勢如水火、勢如冰炭、誓不兩立
反義:不念舊惡、言歸於好
參考詞語:「不同天地、羞共戴天、不共之仇、不共天地、不同日月、不忍戴天、義不同戴」
「不共戴天」及「勢不兩立」都有不能與仇敵並存的意思。 「不共戴天」用於人與人之間的仇恨;「勢不兩立」用於敵對的雙方。
不共戴天 勢不兩立 |
○ ☓ 土匪毀我家園、殺我家人、這仇∼、一定要報。 |
☓ ○ 正義和邪惡∼、這是天經地義的事。 |
戴、音ㄉㄞˋ。以頭頂著。不可寫作「載」。
典故說明
「不共戴天」這句成語原本的意思就是「不和仇人頂著同樣的天」、「天」只有一個、所以也就是不和仇人共存於世間的意思。什麼樣的仇人非得拚個你死我活呢?《禮記.曲禮》有一段話說:「殺害父親的仇人、我不應和他共處於世間;在路上遇到殺害兄弟的仇人、不必等回家拿兵器、就應該直接上前報復;如果是殺害朋友的仇人、我不應該和他同國。」傳統的儒家是很講究禮的。在禮的觀念中、對父母要盡孝、對兄弟要友愛、對朋友要存義、這是為人的基本。所以一個人是非觀念要分明、要「以直報怨」。父母既是我們在世上最親的人、遇到殺父仇人、豈有輕饒的道理?想盡辦法也要報仇、否則為人子女就是不孝、也就是不合禮了。這正是為何《曲禮》說:「父之讎、弗與共戴天」的理由了。這種觀念在《禮記.檀弓上》也提到:有父母之仇要報的人、是要「寢苫枕干」的。苫、音ㄕㄢ、草的意思。干是盾、也就是兵器的意思。也就是為報父母之仇、為人子女要處心積慮、睡不能安寢、隨時準備兵器、等待機會。所以「不共戴天」原本是古代儒家藉報父仇一事的觀念、來宣揚對父母之孝的重要、後來演變成一句成語、比喻對人仇恨極深。
書證
- 《新唐書.卷一九二.忠義列傳中.許遠》:「使國威喪衄、巡功業墮敗、則遠於臣不共戴天、請追奪官爵、以刷冤恥。」
- 《大宋宣和遺事.貞集》:「一時士大夫甘心講和、酣絭於湖山歌舞之娛、而忘父兄不共戴天之仇矣。」
- 《朱子語類.卷一三三.本朝七.夷狄》:「則襄公殺其父之時、莊公當以不共戴天之故、告之天子、方伯、連率、必以復讎為事、殺得襄公而後已、如此方快。」
- 《元史.卷一九五.忠義列傳三.王伯顏》:「(伯顏子)相詈曰:『吾與汝不共戴天、恨不寸斬汝、我受汝官邪!』賊殺之。」
- 《二刻拍案驚奇》卷三一:「王世名痛哭道:『此不共戴天之仇、兒誓不與俱生人世!』」
- 《三國演義》第五八回:「(馬超)咬牙切齒、大罵:『操賊!欺君罔上、罪不容誅!害我父弟、不共戴天之讎!吾當活捉生啖汝肉!』」
- 《明史.卷一六九.王直列傳》:「陛下宵衣旰食、徵天下兵、與群臣兆姓同心僇力、期滅此朝食、以雪不共戴天之恥。」
- 《封神演義》第九五回:「殷成秀大怒、罵曰:『……殺父之仇、不共戴天、定拿你碎尸萬段、以泄此恨!』」
- 《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》第九○回:「在老婆眼前又不便把大舅爺待自己的情形說出、更不敢露出忿恨之色。那心中卻把大舅爺恨的猶如不共戴天一般。」
- 《兒女英雄傳》第一七回:「至於為親報仇、所謂『父仇不共戴天』、豈容片刻隱忍?」
- 《聊齋志異.卷三.宮夢弼》:「親友偶來、亦曾無作雞黍之事。或言其家不貧、便瞋目作怒、其仇如不共戴天。」
- 《蕩寇志》第二五回:「我正待助小婿報不共戴天之仇、焉肯與你講和!」
- 《鏡花緣》第五七回:「承志道:『我同這惡婦乃不共戴天之仇、豈可令妻妹在他跟前應試!』」
《成語典》版本編號:2020_20241226
© 中華民國教育部 (Ministry of Education, R.O.C.)
使用說明