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trl+K

搜尋方式

不恥下問

ㄅㄨˋ ㄔˇ ㄒㄧㄚˋ ㄨㄣˋ
  1. 不以向身分較低微、或是學問較自己淺陋的人求教為羞恥。語出《論語.公冶長》。
    [例]為學若能不恥下問,必有長足的進步。

不恥下問

ㄅㄨˋ ㄔˇ ㄒㄧㄚˋ ㄨㄣˋ
  1. 語出《論語.公冶長》:「子曰:『敏而好學,不恥下問,是以謂之文也。』」不以向身分較低微、或是學問較自己淺陋的人求教為羞恥。《新唐書.卷一六二.列傳獨孤及》:「然則多聞闕疑,不恥下問,聖人之心也。」《老殘遊記》第七回:「閣下既不恥下問,弟先須請宗旨何如?」

不恥下問

ㄅㄨˋ ㄔˇ ㄒㄧㄚˋ ㄨㄣˋ

不以向身分較低微或是學問較自己淺陋的人求教為羞恥。語出《論語.公冶長》。 「不媿下學」、「無惡下問」

用法

01.《論語.公冶長》:「子貢問曰:『孔文子何以謂之文也?』子曰:『敏而好學,不恥下問,是以謂之文也。』」(源) 02.漢.荀悅《申鑒.政體》:「天子有四時。朝以聽政,晝以訪問……不拒直辭,不恥下問。」 03.《三國志.卷二一.魏書.王衛二劉列傳.劉廙》:「聖人不以智輕俗,王者不以人廢言。故能成功於千載者,必以近察遠,智周於獨斷者,不恥於下問,亦欲博采必盡於眾也。」 04.《抱朴子.內篇.勤求》:「夫讀五經,猶宜不恥下問,以進德修業,日有緝熙。」 05.《晉書.卷四二.王渾列傳》:「陛下欽明聖哲,光于遠近,明詔沖虛,詢及芻蕘,斯乃周文疇咨之求,仲尼不恥下問也。」 06.《新唐書.卷一六二.獨孤及列傳》:「孔子曰:『以能問於不能,以多問於寡。』然則多聞闕疑,不恥下問,聖人之心也。」 07.《明史.卷二八八.文苑列傳四.焦竑》:「殿下言不易發,得毋諱其誤耶?解則有誤,問復何誤?古人不恥下問,願以為法。」 08.《老殘遊記》第七回:「閣下既不恥下問,弟先須請教宗旨何如?」

不以向身分較低微或是學問較自己淺陋的人求教為羞恥。褒義。

例句

  1. 用在「虛心請教」的表述上。

辨識

近義:虛懷若谷詢於芻蕘

反義:恥下問、師心自用

恥,音ㄔˇ。羞恥。不可寫作「齒」。

典故說明

據《論語.公冶長》記載:春秋時,孔子的學生子貢覺得孔圉生前的為人,不適合取「」這個諡號,因為他並不溫文儒雅。於是問孔子說:「孔圉為什麼會有『文』這個諡號?」孔子認為「」可以做另一種解釋,因此回答說:「他天資聰穎又好學,即使向地位比自己低的人求教也不會感到羞恥,這樣的行為就可以給他『文』這個諡號了。」後來原文中的「不恥下問」就用來比喻不以向身分較低微、或是學問較自己淺陋的人求教為羞恥。

書證

  1. 他的成功就在於他能不恥下問,虛心受教。
  2. 當主管的人就怕不懂裝懂,無法不恥下問。
  3. 虛懷若谷,不恥下問正是老長官讓人懷念的地方。
  4. 你要多不恥下問,去聽聽部屬的意見,藉以集思廣益。
  5. 他雖然學術地位崇高,但虛懷若谷,不恥下問,讓人更加尊敬他。
  6. 就是因為老教授已是權威,所以他不恥下問的精神,更令人欽佩。
  7. 你沒看到柳樹越高大,枝條越低垂嗎?學問越高的人,越應該不恥下問。
  8. 你若要在事業上有所成就,獲得人們的尊敬,就要能真正做到不恥下問。
  9. 王博士每次下鄉,就到處向當地農民請教水土情形,不恥下問的精神令人敬佩。

有提到「不恥下問」的條目