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trl+K

搜尋方式

出言無狀

ㄔㄨ ㄧㄢˊ ㄨˊ ㄓㄨㄤˋ
  1. 講話傲慢無禮。《四遊記.東遊記.第四九回》:「此子前者出言無狀,且燒吾海。」明.陳汝元《金蓮記》第七齣:「王老先生,我看此人出言無狀,何不置之外任?」也作「出言不遜」。

出言無狀

ㄔㄨ ㄧㄢˊ ㄨˊ ㄓㄨㄤˋ

無狀,無禮。「出言無狀」猶「出言不遜」。見「出言不遜」條。01.《西遊記》第三三回:「這潑猴頭,出言無狀。前者觀音來說放了他,保護唐僧,朕這裡又差五方揭諦、四值功曹,輪流護持,如今又借天裝,天可裝乎?」02.《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》第七三回:「那一年跟隨他小主人入京鄉試。他小主人下了第,正沒好氣,他卻自以為本事大的了不得,便出言無狀起來。」

辨識

參考詞語:「出言不遜

典故說明

此處所列為「出言不遜」之典故說明,提供參考。《史記.卷四九.外戚世家》是記述漢高祖至武帝五代漢皇的后妃之事,以正后為主,兼及后妃的親族,故稱為外戚世家。從這些后妃之事,可以反映宮廷內部的情況,也能看到帝王生活中的另一面。后妃之間為了爭寵、爭權勢而進行的明爭暗鬥,往往也構成了整個政治形態中鬥爭的一部分。典源是敘述景帝與栗姬之間的一段史事。栗姬是景帝長子的母親,與長公主有一些磨擦,長公主為此常常在景帝面前說栗姬的不是,景帝因此惱恨栗姬。曾經有一次,景帝身體不好,心情不快樂,就把那些被封王的兒子們託付給栗姬,並對她說:「我死了以後,你要好好的照顧他們。」栗姬因為生氣,不肯答應,說話還傲慢無禮。景帝很氣憤,懷恨在心,但並沒有說出口。後來「出言不遜」這句成語,就從這裡的「言不遜」演變而出,指說話傲慢無禮。另參考資料《三國志》這一段,記載了曹魏名將張郃的事跡,內容就有「出言不遜」這句成語。張郃,在東漢末年,各地起兵爭奪天下之時,歸附於袁紹。在官渡之戰中,他建議袁紹派重兵增援烏巢。袁紹未採納,反而採用郭圖的計策,結果袁軍大敗。郭圖則為此感到羞愧,為推卸責任,反而誣陷張郃,說他因為袁軍失敗而感到高興,說話傲慢無禮。張郃因為害怕遭到不測,便憤而投奔曹操。

書證

  1. 《西遊記》第三三回:「這潑猴頭,出言無狀。前者觀音來說放了他,保護唐僧,朕這裡又差五方揭諦、四值功曹,輪流護持,如今又借天裝,天可裝乎?」
  2. 《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》第七三回:「那一年跟隨他小主人入京鄉試。他小主人下了第,正沒好氣,他卻自以為本事大的了不得,便出言無狀起來。」

在其他地方搜尋「出言無狀」

有提到「出言無狀」的條目