愎,任性、固執。「剛愎自用」指性情倔強,自以為是。#語本《左傳.宣公十二年》。 △「師心自用」
01.宋.陳摶《心相編》:「君子剛愎自用,小人行險僥倖。」 02.《宋史.卷三六九.張俊等傳》:「論曰:『……曲端剛愎自用,輕視其上,勞效未著,動違節制,張浚殺之雖冤,蓋亦自取焉爾。』」 03.《金史.卷一○三.紇石烈桓端列傳》:「徐州行樞密院石盞女魯歡剛愎自用,詔桓端以本官權簽樞密院事,往代之。」 04.《明史.卷一六二.章綸列傳》:「疏既上,綸復獨奏給事中王讓不赴考察,且言明剛愎自用,己言多不見從,乞與明俱罷。」 05.明.沈德符《萬曆野獲編.卷一二.吏部.大計部院互訐》:「各堂上官不從臣言,而都御史高明,剛愎自用,十三道御史豈無一人可斥?高明心懷不公。」 06.《清史稿.卷一四九.交通志一》:「盛宣懷剛愎自用,不洽輿情,已可概見,應如何懲處,以儆將來。」 07.清.袁枚《隨園詩話》卷一四:「洪(素人)在部時,某相國問:『汝向人說我剛愎自用,有之乎?』」
形容性情倔強,固執己見。貶義。
近義:一意孤行、自以為是、自矜自是、固執己見、師心自用、獨斷專行
參考詞語:「剛愎自任、剛戾自用、剛褊自用、專愎自用、強愎自用、愎過自用」
愎,音ㄅ|ˋ。任性、固執。不可寫作「復」。 「剛愎自用」及「師心自用」都有固執己見,不接受他人意見的意思。
「剛愎自用」側重於態度強硬、任性而固執;「師心自用」則自以為是而固執。 |
剛愎自用 師心自用 ○ ○ 當主管的切忌∼,才能察納雅言。 ○ ㄨ 這個人素性∼,任何人的話都聽不進去。
據《左傳.宣公十二年》載,春秋魯宣公十二年時,楚國出兵攻打鄭國,晉國於是派荀林父等人率軍前往援助鄭國。當晉軍正要渡河時,卻聽說鄭國已經和楚國講和,而統帥荀林父在分析形勢後,認為不能輕率地進軍與楚國交戰,因此就打算撤兵回國。然而大將先縠(ㄏㄨˊ)卻不聽指揮,自行率領軍隊渡過黃河,去追擊楚軍。荀林父發覺後,已無法阻止,只好下令全軍前進。楚王聽說晉軍已經渡河追來,原本打算退兵,令尹孫叔敖也有相同的看法,就命令軍隊繼續南撤回國。但是大夫伍參卻力勸楚王應該出兵與晉軍交戰,他認為晉軍的荀林父才剛新任統帥,威信不高;而將軍先縠又固執剛愎,不聽指揮;其餘將領也都意見不一,使得部下無所適從。這時若是楚軍出戰,必定可以勝利。楚王聽了伍參的話,就下令停止撤退,回師北進,迎擊晉軍,果然打敗了晉軍。後來「剛愎自用」這句成語,就從原文中用來形容先縠的「剛愎」一語演變而出,用來形容性情倔強,自以為是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