「千篇一律」典源作「千篇一體」,指許多篇詩文都是相同的格式、體裁。語本南朝梁.鍾嶸《詩品.卷中.晉司空張華詩》。後用「千篇一律」形容事物的形式呆板而毫無變化。
01.明.沈德符《萬曆野獲編.卷一六.科場.會場搜檢》:「至嘉靖末年,時文冗濫,千篇一律,記誦稍多。」 02.明.袁宏道〈與陳正甫提學書〉:「庸談陳詁,千篇一律,看之令人悶悶,未若審單口詞之明白易省也。」 03.明.王世貞《藝苑卮言》卷四:「少年與元稹角靡逞博,意在警策痛快,晚更作知足語,千篇一律。詩道未成,慎勿輕看,最能易人心手。」 04.《文明小史》第四六回:「顏軼回的著作,有些地方千篇一律,什麼『咄咄咄!咄咄咄!』」
形容事物的形式呆板而毫無變化。
參考詞語:「一律千篇、千人一律、千幅一律、千手一律、千篇一體」
「千篇一律」原作「千篇一體」。《詩品》一書,是南朝梁鍾嶸所撰,品評古今五言詩,自漢、魏至梁朝,共一百零三人,論其優劣,分上、中、下三品。這一篇是在品評西晉時代張華的詩作,說明張華的詩風主要是模仿王粲,詩歌的形體講究鋪排對偶,詞藻華美;即使內容平凡,但卻用字斟酌,致力於華美的文字。雖然頗負盛名,然而一些有識之人,還是對於他詩作中兒女柔情太多,風雲慷慨之氣太少而感到遺憾。謝靈運也曾經說過,張華的詩即使有千篇之多,但其實都是同一種風格體式。後來「千篇一律」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,用來形容事物的形式呆板而毫無變化。